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李秀成不愧为『忠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汇报》 张道贵 解耀华 参加讨论

从当日事态情况看,曾国藩捕到李秀成,向清王朝“交卷出场”已不成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的是邀功请赏。同治三年六月二十三日曾国藩上《金陵克复全股悍贼尽数歼灭摺》一奏,充分暴露了他这一迫不及待的心情。当时曾国藩尚在安庆,只是从曾国荃的来信中获得了李秀成被捕的消息,马上得意忘形,大吹大擂起来,说什么:“破城后……两广、两湖、江北多年悍贼,十七十八等日……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凡伪王伪主将天将及大小酋目约有三千余名,死于乱军之中者居其半,死于城河沟渠及自焚者居其半”。其目的无非请主子给予奴才恩赐。在这点上狡狯的曾国藩明白李秀成是他手上的“王牌”,凭着反革命的嗅觉,深知“置刀锥于前,欲细割”李秀成,将一无得,必须变换手腕,以首先取得李秀成的口供为上策。七月二十八日到八月六日,曾国藩两次亲讯李秀成,“取伪忠王详供”、“夜开数条问伪忠王”。曾国藩换了一副脸孔连他的机要幕僚赵烈文也好象真的感到“中堂甚怜惜之”(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足见曾国藩在李秀成面前耍尽了花言巧语哄骗等手法,使“忠酋殊不动”到动笔在白纸上写出黑字来:“中堂驾由皖而来,当承讯问,我心悔未及”;“昨夜深惠厚情,死而足愿,欢乐归阴”。对于这类白纸上的黑字,今天能不能作为评论李秀成的依据呢?完全不能。必须指出,它是按着曾国藩的反革命意图,删节编辑而成的“创作品”。这一点,当年英人呤□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早就指出,忠王《自述》“或为某个着名的俘虏所伪造(他可能因此而得赦免),或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的狡猾幕僚所伪造”。最近荣孟源先生也以充分的资料论证了:曾国藩七月初六日记“阅李秀成之供,约四万余字”,“是可以相信的”,“不论如何计算李秀成的真迹总是五万余字,而不是现存《稿本》三万余字”(详见《中华文史论丛》今年第一辑《曾国藩所存‘李秀成供’稿本考略》)。近日笔者看到苏州市博物馆所藏抄本,当年王姓私垫先生蓼村□客《虎窟纪略》中云:“秀成亲供四万余字,历述贼中兴败始末”,它进一步证明了“李秀成之供,约四万余字”是可以相信的。但事实上,今天留存给人们的曾国藩所存的《自述》仅三万余字,这两个不同的数字,显而易见地证明了《自述》是删节编辑而成的“创作品”,如果据此就作为评论李秀成的依据,是难于使人信服的。任何一份非常完整的、可靠的资料,若采用删节编辑、斩头去尾、拼拼凑凑的伎俩,总是可以使它变成一份性质与其本意截然相反的资料。这样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至于究竟删节什么内容,编辑增加何种东西,到目前为止,尚未搞清。但看来有一点可以断定的,删节的内容肯定是对曾国藩不利的,编辑增加的东西肯定是有利于曾国藩的。熟悉反革命权术的曾国藩,其盘算是颇为精密的。在他眼里,将《自述》删节编辑后上奏,虽然是担着极大的风险,但这远比将《自述》原稿本上奏——自己撞到枪口上去好得多。
    可是,删节编辑后的《自述》上奏,老奸巨猾的曾国藩仍未感到周全,“连日踟蹰此事”(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忙于和他的幕僚们密议,反革命的特殊敏感使他们深深地感到李秀成“甚狡,不宜使入都”(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决定“拟即将李秀成正法,不俟旨”。而告知李秀成却是“国法难逭,不能开脱”。似乎“国法”——“旨意”已下达,我曾国藩也无法违抗,实质上,曾国藩又耍了一个欺骗的花招。“不俟旨”,总得炮制出一个理由,于是“李秀成自知必死,恐中途不食,或窜夺逸去,转逃国法,故于当地凌迟处死”(注: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见《太平天国史料丛编简辑》(第三册)。)这一套完整的“杀人灭口”之计便实施了。不然的话,“谋狡而稳”(注:《朋僚函稿》卷四,《复曾元帅》。)、“甚狡”的李秀成“使入都后”,经刑部审讯后,一定会审出许多与曾国藩上奏所言的不符之处,露出曾国藩冒功请赏的破绽,加深清朝廷与其矛盾,势必有葬送曾国藩老命的危险。因而迫使曾国藩举最后一着棋子,冒欺君杀头之罪的危险。围绕这一着棋子,曾国藩考虑得十分周到,层层设防,处处为自己留下后路,曾国藩心中很明白,处死李秀成这样的人物,没有“旨意”是不行的,择定初六日傍晚处死李秀成是一最好的时机,若前若后对曾国藩都是凶多吉少。曾国藩完全了解清朝廷对李秀成的态度是,“自应槛送京师,审明后尽法惩治”,可是狡猾的曾国藩却声称:“(七月)初十日始奉将二酋(指李秀成、洪仁达)解京之旨,扣算日期,臣处应于初六日接到批旨,乃驿站由安庆转递江宁,致迟四日之久,臣查军机处封面及兵部火票,皆注明递至江宁字样,不知驿站何处错误,应即行文,挨站查办。”(注:曾国藩:《覆陈逆酋正法片》奏。)这样一下子,曾国藩处死李秀成可以完全不负责任,给人印象曾国藩是一本正经地期待着“旨意”的,由于驿站的错误,未及时送到“旨意”。事实上,当时曾国藩在《复乔鹤侪中丞》一信中就知道“初八日富将军咨到寄谕,饬令槛送京师”了。上述的曾国藩这些行动,也可反证:李秀成若“使入都”,是牵涉到曾国藩性命攸关的大事;李秀成《自述》逼得曾国藩不得不冒着如此大的风险,不然,将意味着自己灭亡。
    曾国藩的“拟即将李秀成正法,不俟旨”这个事实使李秀成的双眼又变得明亮起来。“傍晚赴市,复作绝命词十句,无韵而俚鄙可笑,付监刑庞省三,叙其尽忠之意,遂就诛。”它充分说明李秀成在刽子手的屠刀面前,仍大义凛然,显得十分平静和镇定,保持着应有的尊严,在刑场上的李秀成还是革命的,保留了革命者宁死不屈的英雄气节。即使这短瞬的一瞬间仅算作是一点微光,但终究还是发出亮光。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讲,还是应该把它载入李秀成一生的史册中去。
    综上所述,李秀成在扞卫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战斗中称得上是英雄;在囚笼里仅根据曾国藩删节编辑过的《自述》是难以作出投降、叛徒结论的:在刑场上他是好汉,纵观李秀成一生的始末,仍不愧为“忠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