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评《资治通鉴》褒美吴兢直笔写史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铮甫 杨肃 参加讨论

直笔写史,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人物在其中的表现,如实加以记载,“善恶必书”,“书法不隐”,是我国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以来史官的神圣职责。“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不仅在历史上一直受到人们的称颂,成为我国史家的优良传统,也是后古优秀的任史职者努力效法的榜样。盛唐史家吴兢(670—749),力抗权臣的干预,以直笔撰写《则天实录》,被时人称为后世董狐,受到褒美①。
    〔一〕
    吴兢直笔写史一事,《资治通鉴》有生动记载:
    著作郎吴兢撰《则天实录》,言宋璟激张说(说读悦)使证魏元忠事。说修史见之,知兢所为,谬曰:“刘五殊不相借!”(刘五,指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知几排行第五,唐人习惯以第行相称,时刘知几已;借、假贷也,即言刘知几修史,一点也不相通融),兢起对曰:“此乃兢所为,史草具在,不可使明公枉冤死者。”同僚皆失色。其后说阴祈兢改数字,兢终不许,曰:“若徇公请,则此史不为直笔,何以取信于后!”②
    此事发生在开元九年(721)末。时张说从外任再度入相,以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手握重权,看到《实录》上有不利于自己的记载,以“声东击西”的方法公开表示不满,并且以后还在私下请求吴兢改动几个字。在这样的压力下,吴兢不仅当众说出了事实真相,而且坚决拒绝了张说不恰当的要求。这在当时,实属难能可贵。
    吴兢所撰写的《则天实录》,在什么地方触犯了张说,还是借助于《资治通鉴》的翔实记载,使我们可以窥见吴兢所“言宋璟激张说使证魏元忠”这一事件的全貌。这件事牵涉到武则天秉政时朝廷内部的一场重大纷争。
    武则天秉政后期,魏元忠为左台大夫、同凤阁鸾台三品(即御史大夫、同中书门下三品,武则天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书省为凤阁,门下省为鸾台),与狄仁杰并称良相,著直声于朝廷,曾经斥责过仗势不法的洛阳令张昌仪(昌宗之弟),杖杀了“暴乱都市”的张易之的家奴,并当着武则天之面,斥责张易之、张昌宗为小人,引起“太后不悦”,“诸张深怨之。”长安三年(703年)九月,武则天得病,“张昌宗恐太后一日晏驾,为元忠所诛”,于是,就在武则天面前诬告魏元忠兴司礼丞(即太常丞)高戬在私下议论:“太后老矣,不若挟太子为久长。”这一诬指,加在魏元忠身上的罪名是很大的,可以“大逆论”,遭杀身灭族之祸,而且,也正好触到了武则天的隐忧。当时,武则天虽迫于朝廷内外的舆论压力,以及在不可超越的封建礼法名分等诸因素影响下,不得不重立李显(中宗)为太子,但确非己愿,武承嗣虽己,恨不得为太子,“意怏怏”病死,但武三思等尚在,传位给诸武的主意并未打消,皇位继承问题,实际上并没有解决,是绝对不容许大臣在私下有这种议论的。魏元忠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场大祸:
    太后怒,下元忠、戬狱,将使与昌宗廷辨之。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即中书舍人)张说,赂以美官使证元忠,说许之。明日,太后召太子(中宗李显)、相王(睿宗李旦)及诸牢相,使元忠与昌宗参对,往复不诀。昌宗曰:“张说闻元忠言,请召问之。”
    太后召说,说将入,凤阁舍人南和宋璟谓说曰:“名义至重,鬼神难欺,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若事有不测,璟当叩阁力争,与子同死。努力为之,万代瞻仰,在此举也!”殿中侍御史济源张廷珪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左史刘知几曰:“无污青史,为子孙累!”③
    这段记载,文字简洁,叙事清楚、具体扼要交代了张说捲入这一事件的经过。张易之、张昌宗要诬陷魏元忠,也需要一点“证据”,就找到了任中书舍人要职的张说,张说又确实是已经答应了,可是张说也十分清楚,诬证魏元忠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这样作,固然可以给自己带来升官晋爵的好处,但是,却必须付出不耻于士流,出卖灵魂的重大代价。这时张说内心十分矛盾,正如他以后在廷辨时对武则天所说:“且臣岂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即致位宰相),附元忠立致族灭!”两种选择,两种迄然相反的结果,作何抉择,确是摆在张说面前的一大难题。如张说诬证,魏元忠大罪立即可定,而且将危及太子(中宗),也是对朝廷内反对二张、诸武擅权为非的政治力量的一个沉重打击;如张说如实加以否认,这场诬陷丑剧就无法再演下去。矛盾焦点集于张说一身。在这个关键时刻,宋璟等人站出来讲话了。宋璟当先挺身出面,谆谆告诫张说以作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向他指出,如果坚持正确原则,即使带来最严重的结果,也不应顾及,而且表明自己将为伸张正义而同张说一起承受不测。这几句话,大义凛然,动人心扉,对张说起了振聋发{K19407.jpg}的作用。张廷珪则从更高的原则上提醒张说,告诉他作人应有的高尚情操。刘知几更是十分直率地警告他诬证魏元忠将付出何等重大的代价。张说在同僚们的激励下,终于改变了主意,打消了诬证魏元忠的念头,决心为此不惜承受最大牺牲,即使杀身、流放也不后悔。拿定了主意,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张说显得神态从容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