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要正确评价李秀成的功与过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近代史 饶任坤 参加讨论

一九六三年和一九六四年,戚本禹在《历史研究》连续抛出《评李秀成自述》和《怎样对待李秀成的投降变节?》两文,以极左的面目出现,打着批判“叛徒”的旗号,歪曲历史,伪造历史,大肆贩卖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他为了给李秀成戴上叛徒的帽子,任意歪曲、夸大历史事实,说什么李秀成之所以成为一个叛徒,皆因他对“太平天国的革命理想,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失去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李秀成对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认识到底是模糊还是明确,他的立场是动摇还是坚定?历史的事实将无情地给戚本禹一个响亮的耳光。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革命基本群众是受尽地主压迫剥削之苦的农民,革命对象就是以阎罗妖(即皇帝)为代表的清朝封建统治阶级,革命目标就是要创建一个“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大同社会。洪秀全、冯云山正是以这种革命思想去宣传发动组织贫苦农民参加拜上帝会的。当革命火苗燃到李秀成家乡藤县大黎时,受尽饥寒折磨再也无法活下去的李秀成一家,接受了革命思想,全家毅然参加拜上帝会组织。李秀成“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犯,一味虔信”。当拜上帝会众在金田高举义旗,向清朝封建统治者宣战时,李秀成和千万起义者一样,对太平天国革命“格而深信了”。随着革命战争的不断发展,他对太平天国革命理想和前途的认识更加明确。
    艰苦的革命战争就象熔炉,每一个革命战士都要在这座熔炉里陶熔锻炼。从普通一兵一步一步提升到太平天国后期全军统帅的李秀成,从金田起义到奠都南京,转战千里,创建苏常根据地,六解京围,进兵上海,从百战艰难,转为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如果没有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没有对天王的无限忠诚,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一切难道能够办到的吗?事实上,李秀成的确经历过许多严峻的考验,无论环境怎样险恶,困难怎样难于克服,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意志,保持着对天王的忠诚,推翻清朝统治者,反对外国侵略者这个革命大目标始终没有动摇。
    一八五八年天京被围,李秀成受命回京援救,在来安战败,部将李昭寿于滁州叛变,兵进大刘村,又吃败仗,李秀成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沉着果断,与陈玉成会同作战,先在浦口打垮了江北大营,既而又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军队,从而解除了天京之危,使太平天国后期的形势有个暂时的稳定局面。
    一八五九年,李秀成孤守浦口,大敌围困,弹尽援绝,进退维谷,叛徒李昭寿无耻地对他诱降,天王又生疑心。李秀成在这种情况下,仍屹然不动,坚守孤城,保卫了天京的安全,终归用他的贞诚感悟了天王。
    一八六○年六月,李秀成攻克苏州城,城内大乱,出示布告安抚,仍无效果,李秀成便冒着生命危险,亲临乱市,当即被乱民捆绑起来,矛枪对准李秀成。他的随行文武官员惊恐失色,李秀成却镇定自若,并不还手,跟市民说清了道理,最后得到市民拥护,安定了苏州社会秩序。
    一八六二年,天京再度被围告急,天王日下三令李秀成率部撤围上海回京,攻打曾国荃统带的湘军,结果没有打下,改变战略,以进军皖北攻取武汉来解天京之围,适逢皖北天灾,军队缺食,饿死几万人。当部队撤围天京时,形势更加恶化,人心浮动。李秀成目睹天京难保,向天王进谏“让城别走”,提出转战江西、湖北,踞西北,以图中原的战略决策。然而,这一良策遭到天王严厉斥责:“不用尔奏”,“政事不与你相干”。天王唯恐他变心,处处提防,“密中暗折我兵”。尽管如此,李秀成忠于天王的思想是很牢固的,他不气馁,与京城军民同心同德,坚守京城。当京城久困,粮尽食绝,京民饿以待毙,李秀成舍己救民,将家中存粮全部拿来发救穷人,宁可自己挨饿。
    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天京沦陷,李秀成丢下母亲和眷属,“舍命救护幼天王”。在硝烟弥漫、弹如雨注的战火中,他带着幼天王冲出城外,穿越叠叠层层、壕深垒固的敌军营寨。后有敌兵追赶,幼天王因为骑上李秀成让给他的战马,冲出了敌人重围,李秀成却落入敌人囹圄,最后壮烈牺牲。
    从以上的事实说明了李秀成不管遇到多少艰难挫折,总是意志坚定,勇往直前,决不动摇,甚至到了生死存亡关头,他依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随时准备拿自己的生命去殉天国的事业。如果李秀成真的象戚本禹笔下所描绘的那种贪生怕死而乞降,那么李秀成早就叛变了,何至关在敌人囚笼里才投降呢?就是他写污损自己的《自述》,也不是为了乞求活命而写,而是幻想曾国藩接受他的招降“十要”后能够宽赦他的将士和人民。当他快写完《自述》时,就向曾国藩表示“死而足愿,欢乐归阴”。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看他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促进还是起促退作用,看他比他的先辈有没有提供新的东西。我们切戒苛求前人,更不能用现在的思想去衡量前人的思想,把古人现代化,无产阶级化,理想化,去歪曲历史的面貌。绝不能象戚本禹那样,形而上学地看问题,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一霎时否定十四年”。人生自古谁无错,问题在于其过错对革命事业、对社会的发展带来多大的损害。所以,对一个历史人物要作出肯定还是否定的结论,必须看他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李秀成在他生命最后一息犯了晚节不终的错误,其错误给太平天国带来的损失难道大于他的贡献?难道他的错误大得足于否定他十四年的战斗生涯?没有。李秀成为太平天国建树的功勋是历史的客观存在,戚本禹是否定不了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