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是北伐战争的风云人物,是北伐战争中腾空而起的最为耀眼的将星之一。北伐期间,他先后担任第4军第12师师长,第4军副军长、军长,兼第11军军长,第4方面军第1纵队司令,第4集团军第2方面军总指挥,辖第4军、第11军、暂编第20军。由广东出师北伐的部队,最早是1926年5月出发的第4军叶挺独立团,接着就是第4军的第10师、第12师(包括缪培南35团、黄琪翔36团、及平江战役起划归12师指挥的叶挺独立团)。张发奎部5月从琼崖到广州集中,6月14日出发,初战醴陵、续战平江,随之扑向荆楚门户汀泗桥、贺胜桥,会攻武昌,战江西马回岭,进军河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第4军被誉为“铁军”,张发奎被称为“铁军英雄”。 时年30岁的张发奎,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奥妙何在?他是一名怎样的军人?他作战、治军有何特色?大革命汹涌澎湃的洪流,如何将他涌上浪尖?在错综复杂的国共关系中,他又作了怎样的选择? 一、张发奎的作战特点和张部屡建战功的原因 在北伐战场上,张发奎是一名英勇无畏、奋发向前的猛将。这是他的上级、他的同僚、他的部下、苏联顾问、新闻界都很一致的说法。包括前敌总指挥唐生智、从平江战役至贺胜桥担任右纵队指挥官的李宗仁、第12师36团参谋长的李汉魂、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勃拉戈达托夫以及《广州民国日报》都有类似的评价和报道。(注:此类评论请参见唐生智《从辛亥革命到北伐战争》,《文史资料选辑》第103辑第175页;《李宗仁回忆录》,广西区政协1980年印刷,上册,第329页;《李汉魂将军北伐抗日实录》,广东省吴川县政协1988年印刷,第26-36页;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47页;A·B·勃拉戈达托夫:《中国革命纪事》,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99页;《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8月2、3日。) 60多年后,曾是铁军一员的萧克将军指出: “张发奎是铁军中最显赫的人物,当时部队中对于他和陈铭枢(第4军第10师师长)的指挥有这样的评论:‘张发奎攻击勇猛,陈铭枢会守会攻。’1928年国民党军事杂志中登有蒋光鼐写的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评价张、陈二人:‘向华(张发奎)师长之蹈厉无前。真如(陈铭枢)师长之指挥若定。’这两句话是中肯的。”(注:萧克:《铁军纵横谈》,《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4期。) 可见,在北伐进军中,张发奎是一位很有魅力和个性的将领,他的作战特点就是“攻击勇猛”、“蹈厉无前”,具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除此之外,张发奎部屡建战功的原因在于: 其一,张发奎出身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耳闻目睹,同情工农,这时期有一定的平民色彩。长期受孙中山、邓铿等人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反帝爱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思想较为牢固。北伐最初的目标与他内在的信仰和追求相一致,使他能够心甘情愿地赴汤蹈火,奋不顾身。 张发奎出身于粤北始兴县一个农民家庭,16岁时即离开双亲,只身跑到广州谋生,因无特殊技能,生活甚为困难,曾经一度入广州增埗工艺局当学徒。1912年春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经该校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国民党,1914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中学。1916年5月,回粤参加讨袁之役。1920年11月,粤军整编,组建第1师,师长邓铿,任张发奎为少校副官。1921年12月,孙中山在桂林设北伐大本营,从第1师抽出3个营在广州成立大本营警卫团,张发奎任第3营营长。1923年1月,又与工兵营营长邓演达一起起兵响应讨伐陈炯明。逐步成长为孙中山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军事干部。苏联军事顾问切列潘诺夫后来评论说:张发奎“在北伐期间曾任著名的第4军军长,当时他诚心诚意地致力革命,被认为是一位优秀的将军。1927年,最好的一个军,即所谓铁军就是由张发奎将军指挥的。”(注:亚·伊·切列潘诺夫:《中国国民革命军的北伐》,第27页。) 其二,张发奎治军有方,敢于任事。北伐出师后,张发奎要求官兵要严格执行四大禁令:即不嫖娼、不赌博、不抽大烟、不开小差;三大公开:即各级领导都要财政公开、赏罚公开、用人公开。凡违反者,决不轻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与官兵同甘共苦。这四大禁令、三大公开成为张发奎治军的原则。(注:魏鉴贤:《北伐战争中的张发奎将军》,《挥戈跃马满征尘》第29页;另见胡允恭:《回忆北伐战争》,《革命回忆录》(11)第9页。)但另一方面,张发奎十分关心部下疾苦,急官兵之所急。如在攻打河南临颖时,李汉魂向张发奎报告前线缺粮,官兵喝粥已有两天,“张当即下令将军部所有存米造饭,不惜一餐完,换取即日攻下临颖的胜利。”其后,因前线医疗条件简陋,伤员不能及时救治,送回后方运输又不能保障,不少重伤员不治身亡。张发奎得到报告,“霍然要马上找唐生智讲道理,并为贯彻其所颁命令,限令铁路行车单位要每列特挂三个车厢,限于两日内将临颖以南各站所有伤病员兵一齐运至武汉后方医院。”(注:《李汉魂将军北伐抗日实录》,第113、117页。) 其三,北伐战争,得到了人民的支持。人民支援北伐军,是中共发动和组织的结果。另一方面,在苏联顾问和中共帮助之下,部分共产党员和进步官兵较多、军政素质较好的部队注意加强与民众的联系、做民众的工作,也是赢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这一点,第4军张发奎部在北伐军中是较为突出的。“该军官兵除政治工作之日与民众接洽外,其余各级官兵,莫不本‘民众化’之旨,到处以人民团体或个人,以极诚恳和蔼之态度,与之联络,及访问各地人民之生活状况与痛苦,并助人民组织团体。”军、师、团各主要将领对“民众大会,无不躬自参加,极力向民众解释各种革命理论。且一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尤其张师长一路来通,士兵露营之禾稿,亦皆自出金相酬。”(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7日。)在浏阳,由于敌军的截留和封锁,食盐供应匮乏,12师部队即尽量从军需物资中拨出部分供应当地民众。在由鄂入赣途中,由于战线拉长,部队补给难度增大,但“张师长已严立军令,所过村寨,绝对不许扰民”。(注:《李汉魂将军北伐抗日实录》,第22、62页。) 其四,能较好地发挥共产党人的作用。以革命精神感召部队。张发奎尊重在其部工作的共产党人,重视政治工作。1925年11月,廖乾吾出任第12师政治部主任,后升任第4军政治部主任,以他为首的第4军政工人员在张发奎等人的支持和配合下,发挥了十分突出的作用。廖到职不久,随军出征南路,一次向张发奎提出:现在广东人民最怕最恨的是军队拉夫、筹饷、扰民。建议12师这次南征,不要拉夫、不要筹饷、不要打扰老百姓。张马上表示赞同,并指示第二天出发时向全体官兵传达,“个个必须严格遵守,违者严处。”在海南,张发奎向军官们提出:我觉得现在军官架子很大,廖主任能以身作则,出门从不带卫士,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向他学习?黄琪翔等即表示赞同,从此,张发奎平时绝不带卫士上街,穿着也与官兵相似,不搞特殊化。(注:魏鉴贤:《北伐战争中的张发奎将军》,《挥戈跃马满征尘》第26-28页;另见胡允恭:《回忆北伐战争》,《革命回忆录》(11)第9页。) 因此,“该军之官兵,俱为明了主义之吾党武装党员。战时指挥者命令一下,全体官兵皆自觉服从而争先抗敌,”从而写下了北伐战史中辉煌的一页。(注:《广州民国日报》1926年10月9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