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罗斯福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刘子靖 参加讨论

罗斯福是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杰出代表,在长达12年的总统任期内,后半期正值第 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为他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人意志和才能、建功立业的更大舞台, 使他的政治生涯达到顶点。他在战时坚定地支持和联合盟国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领导 美国人民参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雅尔塔会议的最后一个晚上,丘吉尔举行了一次只有主要人物参加的小型宴会。斯 大林在提议为美国总统的健康干杯时说,他和丘吉尔先生都是为他们自己国家的生存而 同希特勒德国作战。这里有第三个人,他的国家未曾遭受侵略的严重威胁,也没有濒临 即时的危险,他多半出于对国家利益的更广阔的考虑,成为导致全世界动员起来以反对 希特勒的种种手段的锻造者[1]。斯大林这番话绝非逢场恭维,而是肺腑之言。在反法 西斯的大国中,英法参战是因为它们身处第一线,被纳粹德国紧逼,无路可退,迫不得 已,中苏参战是因为遭到了法西斯进攻,别无选择。但是,美国处于一个遥远的大陆, 与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均远隔大洋。德意法西斯的首要目标是独霸欧洲,故极力避免与 美国打仗,战争初期甚至对美国摆出了“友好”的姿态。日本法西斯的首要目标是独霸 中国和东亚,故亦无意与美国尽早交锋,直至1941年10月上旬,日本首相近卫还谋求同 罗斯福举行高级会谈。这种相对安全的战略地位再加上“和平型”的国民经济结构使美 国的政策选择余地大,且参战难度大。然而美国之难更在于国内强大的和平主义思潮和 孤立主义势力的掣肘,孤立主义者认为这场战争与美国风马牛不相及,指责罗斯福企图 把美国人民骗上战场。他们赞成的打仗有两个主要条件,一是所有战斗应该在美国或西 半球进行,否则就是“外国的战争”,二是“百分之百的美国的战争”,不与任何国家 合作结盟。孤立主义不仅在国会具有相当大的势力且在群众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这种特 殊的国情政情,决定了美国参战难度最大,且不允许罗斯福政府对欧战冒然采取重大行 动,必须谨慎从事。
    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领袖,罗斯福不仅厌恶法西斯主义,而且对法西斯的侵略本性 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他一直把纳粹主义看成恶魔[2]。当初就认定法西斯的德、意、 日是“土匪国”[3]。慕尼黑危机期间,美国的对德政策虽然带有一定的绥靖色彩,但 罗斯福并不相信慕尼黑协定能带来和平,而且敏锐地意识到了德国对美国的威胁。在19 38年11月14日召集的一次重要会议上,他尖锐地指出:“德国力量在慕尼黑后的再度崛 起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的国际关系。自1818年神圣同盟以来,美国现在第一次面临着在南 北两个半球的大西洋上遭到进攻的可能。”[4]因此,罗斯福在加快重整军备的同时, 也开始了修改“中立法”的努力,向孤立主义势力挑战。1939年9月,美国宣告“中立 ”,但罗斯福并不甘心中立,此后罗斯福政府的政策走向却呈现出摆脱中立的趋势。美 国从中立到参战,经历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国际形势的演变虽是相当重要的因素,但罗 斯福的努力也起了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从修改“中立法”军火禁运条款到《租借法案 》的制订、通过和实施,从对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外交支持到物质援助,进而军事结盟 ,从划定美洲安全区到大西洋武装护航并下令对德意战舰“见了就打”,无不融注着罗 斯福的远见、勇气和智慧。作为美国总统的罗斯福并不希望美军投入欧洲“真枪实弹的 战争”,但是他所确定的目标,“只有美国完全参战才能达到”,他所推行的政策合乎 逻辑的发展必然是美国的参战。事实上,1941年夏秋,美德之间在北大西洋已处于“没 有宣布”的战争状态,珍珠港事件只是为美国的参战提供了一个充分正当的“借口”。
    罗斯福战时高度重视全国的团结。为了消除党派政治对战争的消极影响,他在参战后 向全国宣布:战争期间,国内没有党派之政争,“只有一个坚定的愿望:团结全体人民 ,为人类的自由而斗争。”[5]美国在战时发挥了巨大的战争潜力,美军在战时取得了 显赫的战果,罗斯福动员、组织和团结全国人民的作用不可低估,他无疑成功地充当了 核心的角色。
    罗斯福深知战时任用将才的重要性,且谙熟用将之道。作为三军总司令,他在战时任 用了一大批杰出的将领。例如海军将领欧内斯特·金、司塔克、尼米兹,陆军将领马歇 尔、麦克阿瑟,特别是艾森豪威尔,战时先后组织指挥“火炬”战役和“霸王”战役。 舍伍德回顾了珍珠港事件后美军重要指挥官名单时说:“这一次,除开极个别的例外, 恰当的人选都被派到领导位置上了。”[6]罗斯福知人善任,其作用同样不可低估。
    美国参战之后,立即面临两线作战的局面。两大敌人--德国和日本,两大战区-- 欧洲和亚太,何者为主?这是美国当局必须正确处理的重大问题。美国的回答是欧洲第 一,德国第一,即“先欧后亚”。这一战略决策合乎美国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全局战略利益。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成功的战略方针。这一方针的 提出者是罗斯福,确定这一方针的关键人物也是罗斯福。慕尼黑会议后,罗斯福就把德 国视为美国的主要敌人,认为:希特勒是最危险的敌人,没有日本,德国能够生存,但 如果打败德国,日本就活不了多久[7]。1940年9月28日,即在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签定翌日,罗斯福在白宫一次重要军政会议上说:“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 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因此美国必须采取“大西洋和欧洲第一” 的基本战略[8]。事实上,欧战爆发后罗斯福政府的备战活动主要就是针对德国的,即 使在太平洋连遭失败的黑暗日子里,罗斯福仍然坚决主张同德国作战是当务之急。美英 苏三大盟国能否共同实行“先欧后亚”的战略,关键是美国。美国实行这一战略的阻力 异常强大,因为珍珠港事件后,美国举国哗然,国会强烈要求把战略重点摆在亚太地区 ,首先打败日本。军队中也呼声强烈,海军许多高级将领急欲报珍珠港之仇,陆军中麦 克阿瑟等更欲雪菲律宾之耻。以麦克阿瑟为首的亚洲派多次抨击“先欧后亚”的战略, 要求把战略重点转向太平洋。在这种情况下,正是由于罗斯福的坚持和努力,才保证了 这一战略方针的实施。
    在《苏美英三国德黑兰宣言》和《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中,对法 西斯侵略国均确切无误地申明了一个严正要求,即“无条件投降”。这一重大原则的提 出者也是罗斯福。在1943年初卡萨布兰卡会议期间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罗斯福宣 布:“只有全部消灭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力量,和平才会降临于世界”,“消灭德国、日 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力量,就是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他还说,这次会议 “可以称作‘要求无条件投降’的会议”[9]。这一宣告不仅是罗斯福的一鸣惊人之举 ,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他坚定的反法西斯信念和彻底战胜法西斯侵略的意志和决心。这一 重大原则是在战争的转折关头提出的,对于鼓舞盟国的士气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以后成为盟国战胜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对于后来严惩法西斯,防止其东山再起也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力。美国的社会科学家保罗·凯兹克米提在其《战略投降:胜利和失败的 政治》一书中所得的结论是:无条件投降的要求并没有促使德国人在纳粹政权统治下团 结起来抵抗到底,从而延长战争。反对纳粹的不同政见者和忠于纳粹的分子都愿意接受 无条件投降来结束战争[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