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彼得使团与岩仓使团西方之行的比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陶惠芬 参加讨论

俄国彼得使团的西欧之行(1697-1698年)与日本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1871-1873年),虽然彼此相隔一百七十四年,但如果将其放在从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潮流内考察,我们就可以发现,可供比较之处甚多。
    十七至十九世纪,从世界范围看,是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各国先后确立,并通过向海外扩张迫使亚洲、非洲、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时期。在由前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只有俄国和日本两个国家,曾不同程度地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渗透或威胁,却没有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是基本上通过自己的力量,在十九世纪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在进行各国“近代化”比较研究的时候,大多把这两个国家列入比较的对象之中,也有单独拿俄、日两国进行比较的。但尚未见到对俄日两国使团的西方之行进行具体比较的著作及论文。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不仅可以填补一个领域的空白,有一定学术价值,而且可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通过对俄日两国使团的西方之行的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并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当我们结合俄日两国的具体情况对这两个使团的西方之行进行比较之时,首先自然应该看到这两个使团西方之行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不同。
    彼得使团的成行是在俄国封建农奴制不断巩固和上升的十七世纪末叶,当时西欧除荷兰和英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已进入资本主义手工工场阶段外,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岩仓使团的出访则在明治维新的过程中,当时明治政府通过“版籍奉还”、“废藩置县”、“地税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西方各国这时不仅早已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而且还进行了产业革命。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使得这两个使团在出使的动因、目的、任务、活动内容,特别是后果方面都有差异。
    就出使的动因和目的而言,彼得使团带有明显的军事方面的考虑。当时,俄国为了满足贵族和新兴商人发展对外贸易、与西欧通商的愿望,急需要夺得出海口。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水域是俄国所需要的、海域是不可缺少的。①这个争夺出海口的斗争在彼得以前就已经开始。彼得执政后,经过1695、1696年两次亚速战争,俄国虽然占领了亚速,但由于军事落后,没有海军舰队,因而未能夺得黑海出海口。彼得意识到,迅速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是当务之急,而这就必须向当时世界上造船业发达的荷兰和英国学习航海和造船技术。这可以说是彼得使团出使的直接动因。当然,使团也计划与西欧国家巩固和扩大反土耳其同盟,以取得西欧国家对俄国反土耳其战争的支持。但从使团的准备、目的来看,这并不是主要任务。岩仓使团出使是在日本被迫开国以后,当时日本面临西方列强虎视眈眈的威胁,痛感自身落后,需要急起直追。因而岩仓使团的出访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且不说同列强政治谈判、争取修改不平等条约是使团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拿考察和学习西方这个主要任务来说,也比彼得使团具有更明确的政治目的。岩仓使团是要通过全面考察和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经验,来促进国内的各项改革,不象彼得使团那样开始抱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学习航海和造船,只是在实践过程中才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而且开始时也并没有明确回国后所要搞的改革。
    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也反映在两个使团在活动内容方面有某些差别。最主要的是,岩仓使团很明确地把考察和学习欧美的政治制度作为重要任务。派遣使节《事由书》规定第一组的考察项目就是:研究国家制度、法律的理论与实践,考察外国办公厅、议会、法院、会计局的体制及工作情况。使团副使、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在给岩仓使团的意见书中也提出:“内政如何改革?法律如何制定?政务施以何种方略?”②彼得使团的活动中却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彼得亲自参加了英国议会,但是他对冗长的议会报告根本不感兴趣,迫不及待地等待会议的结束。彼得和使团成员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造船厂学习造船长达四个月之久,可是,却从不过问东印度公司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机构。③这是因为彼得当时的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任务尚未提上日程,因此彼得虽然在荷兰和英国这些资本主义社会呆了很久,却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为何物。
    后果方面的不同也是明显的。彼得使团出访之初,并没有抱有政治的目的,只是回国后,彼得才下决心实行改革。但抱这种决心的人即使在当时统治阶级中也是很少数,因此他的改革遇到很大的阻力。当时俄国统治阶级上层保守势力非常强大,特别当彼得的机构改革和用人制度的改革触动到世袭贵族和上层僧侣的某些特权时,他们就拼命地抵制彼得改革。彼得同反改革的“太子帮”的斗争最为坚决,直到把皇太子阿列克塞处死。日本的情况却不同,学习西方,富国强兵,加速资本主义化是当时国内朝野普遍的迫切要求,目的也比较明确,因而回国后实行改革时,阻力较小,比较顺利。同时由于彼此所处的时代不同,彼得的改革只能巩固和发展俄国的封建农奴制;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各项改革,却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这些由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种种差异,并不能说明彼得使团的意义就不如岩仓使团。正因为它们处于不同的时代,所以很难说孰高孰低,谁的意义更大一些。虽然岩仓使团西方之行的意义,由于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似乎更为世人所瞩目,有的日本史学家甚至把它称为“古今历史中无与伦比的文化大事业”,④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彼得使团比岩仓使团要早一百七十四年,是在条件、环境都要艰苦得多的情况下出使西欧的,那么,彼得使团的这种开拓精神恐怕更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岩仓使团是先后坐着美国太平洋轮船公司和英国公司的大轮船到达美国和西欧,后又坐法国东洋邮船公司的海轮返回日本的。他们总共访问了十二个国家(不计中途停留的六个国家),历时一年又九个月,成员总共一百多人(其中包括一半多留学生),使团中最高职务是任右大臣(相当于第一副总理)的岩仓具视。彼得使团西欧之行所用的航海工具是帆船。可是彼得却派出了多达二百五十余人的使团(其中留学生只有三十五名),到达的国家共有八个,而且彼得隐瞒身份,化名彼得·米哈依洛夫,并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军士的身份出访,可见其决心坚定。彼得使团出访的时间虽然只有一年零五个月,然而这不是原定的计划,而是由于中途发生了变故,也就是当彼得启程去罗马和威尼斯之际,莫斯科发生的射击军兵变,这就迫使使团不得不停止对西方的考察,火速回国。十七世纪末的俄国并不象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日本那样,面临着有可能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从这一点来说,出使考察学习的必要性并不如此紧迫,再加上交通条件的不便,遇到的困难自然要大得多,可是彼得却亲自组织人数这样众多的使团毅然出访西欧,这不是更可以称之为古今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业”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