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两个使团的西方之行还说明,学习要有成效,必须采取虚心的态度。 彼得在使团西方之行的行程中,直言不讳地承认,“我是去西欧寻师求教的学生”。(24)他甚至强调,“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在某些技术上落后于自己的臣属,就会感到非常惭愧”。(25)他亲自率领使团留学生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造船厂学造船,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了造船的全过程。1697年9月9日,他们与荷兰工人一起造好了一艘全长一百英尺的“彼得保罗”号三桅巡洋舰。同年11月16日,这艘巡洋舰下水试航。彼得和留学生都获得了合格证书。荷兰技师格里特·科拉斯·保罗在发给彼得的合格证书上写道:“兹证明彼得·米哈依洛夫是一个勤奋好学、心灵手巧的木工”。(26)所以,他们又于1698年1月7日前往英国,到泰晤士河右岸的一个小城--杰普特弗尔德王国造船厂专门学习造船理论和绘图。 日本岩仓使团的副使伊藤博文在旧金山参加该市市长为岩仓使团举行的宴会上表示:“日本政府和人民决心向先进国家学习,为了迅速攀上文明高峰将加倍努力”。(27)他们认真地研究西方国家富强的原因,考虑如何将西方的先进经验应用于日本,以尽快缩小差距。为此,他们翔实地记载了使团的活动,写成了考察报告《理事功程》即《视察功程》四十一册。使团成员久米邦武编写了《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共五编五册,一百卷。(28)这些都为明治政府实行各项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两国使团这种虚心学习的态度,表明他们都有积极进取精神,承认自己国家落后的现实,但又不甘落后,决心追赶西方先进国家,以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 (本文中有关日文材料由汤重南同志帮助提供,特此感谢。) 注释: ①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第六章,转引自《历史研究》1978年第1期,第15页。 ②春亩公追颂会编著:《伊藤博文传》上卷,统正社1944年版,第637页。 ③参见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М·М·БогоелоаскииПетрⅠ)第2卷,国家图书杂志联合出版公司、国家社会经济出版社1941年版,第581页。 ④井上清:《日本历史》中册,天津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3页。 ⑤参见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П。И。Ляшенко,Истории,народногохозяǔствав СССР),第1卷,莫斯科1956年版,第336页。 ⑥《列宁全集》,第18卷,第561页。 ⑦参见汉斯·巴格尔:《彼得大帝改革》(ХансБагер,РофориаПетраВеликого),莫斯科1985年版,第71页。 ⑧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2卷,第132页。 ⑨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1卷,第376页。 ⑩阿·伊·安德列耶夫:《1698年彼得一世在英国》(А。И。Андреев,ПетрⅠвАнгяийв1698г),载《彼得大帝》(Петр Первый)论文集,第1卷,第69页。 (11)(13)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2卷,第140、159页。 (12)《彼得大帝》论文集,第1卷,第69页。 (14)土屋乔雄:《日本资本主义史上的指导者们》,岩波书店1939年版,第25页。 (15)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2卷,第18页。 (16)(17)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第三编,岩彼书店1979年版,第329-330、340页。 (18)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4卷,第282页。 (19)久米邦武:《特命全权大使美欧回览实记》第1编,第146页。 (20)转引自后藤靖:《士族叛乱之研究》,青木书店1974年版,第16页。 (21)《十八世纪苏联史文选》(ХресгоматияпсторннСССР。18в。),莫斯科1963年版,第96页。 (22)土屋乔雄:《日本资本主义史上的指导者们》,第25页。 (23)石塚裕道:《日本资本主义成立史之研究》,吉川弘文馆1973年版,第88页。 (24)(25)马甫洛金:《彼得一世》(Мавроднн,ПетрПервый),莫斯科1949年版,第32页。 (26)勃格斯洛夫斯基:《彼得一世》第2卷,第270-271页。 (27)春亩公追颂会编著:《伊藤博文传》上卷,第626页。 (28)详见大久保利谦:《岩仓使节之研究》,宗高书房1976年版,第217、145-146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