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种冲击和挑战,究竟怎么看,怎样克服和改变历史学这种不够景气的局面?我想可否从两个方面来认识和谋求解决。就历史学工作者本身来说,当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水平和业务能力,把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奉献给社会和人民。同时自己应该坚信,历史学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无用的东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或泯灭了自己的历史,那命运将是可悲的,并且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人们从历史上承受下来的遗产和既定的条件,既有丰厚的文化财富,也有沉重的历史负担。但人们又只能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开辟行进,而不能忽视和超越这种历史条件而存在。因此,不了解历史,也很难深刻了解现在和预见未来。历史学固然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它可以创造和积累精神财富;它一般地说也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但它可以陶冶和提高作为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最活跃因素的人的素质。历史学工作者应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增强对现实生活的参与意识。这就要求历史学工作者不限于只有书本知识,而要关心现实生活中所提出的重要问题,并且力求从现实和历史的有机联系上对这些问题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解释。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提出,既有30多年社会主义实践的根据,同时也有历史的根据。不断完善、充实和发展这一理论,不但是理论界和其他有关各界的任务,也是历史学界的一份责任。再比如,为了使深化改革更符合客观实际和作出科学决策而进行的国情、省情、市情等社会调查,也应该包括必要的历史调查和论证。在这方面,历史学同样也有用武之地。当然,有关领导部门和决策部门,重视历史学工作者的意见和研究成果,并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他们的参与活动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主要的还要靠历史学工作者本身的进取和努力。对这个问题也要从实际出发,不必要求历史学不能起、也起不到的社会效应,历史学也更勿需乎与其他学科论“高低”,比“冷热”。“天生我才必有用”,不必为某些一时的外界影响而自我困惑。退一步说,不论从实际情况看还是从发展前景看,学习历史的专业人才,也并不一定非从事历史研究和教学工作不可,不一定要“专业对口”。因为历史学毕竟与专门科技不同。对历史学有专长的人,从政、经商乃至从事其他职业,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