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宽先生在《西周中央政权机构剖析》中指出:“西周的中央政权机构,以卿事寮和太史寮为首脑。西周初期由于沿用长老监护制度,卿事寮以太保和太师为其长官,太史寮以太史为其长官。”(《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史官系统有太史和内史。郑玄注《周礼·春官。宗伯》说:“大史,史官之长。”《大戴礼·盛德篇》谓内史为“大史左右手”。下至春秋时期,周王室仍有太史(地位已大不如前)、内史之职;晋、鲁、宋、齐、郑等国则只设太史,不设内史。作为时事的记录者和史籍的编撰者,太史的基本职责仍未改变。 太史多省称为“史”,春秋时期“史”更成为诸国太史的通称。故韦昭对《国语·周语上》中的“瞽、史教诲”及《楚语上》中的“临事有瞽、史之导”的“史”,均注为“史,太史也”。上述《韩诗外传》中的“楚史”,也应视作太史——史官之长。就在“临事有瞽、史之导”之后,《楚语上》还记有“史老”。对此“史”,韦昭未作注解,显因前已有注而省。按韦昭之意,此史老理应是楚国“太史”。而就楚官的称谓而言,相当于太史的楚国史官,只是称作“史”,并不称作“太史”。从《左传》的记载来看,闵公二年有卫国自称“实掌其祭”的“大史”,文公十八年有讲述远古史事的鲁“大史克”,哀公十四年有为齐简公进言的“大史子余”;《国语·周语上》及《晋语九》亦记有周、晋太史。但遍检史籍。从不见有楚国史官称为“大史”者。可见,与中原诸国有别。“史”为楚国史官之长的专称。楚国多以“尹”名官。如果按楚官称谓的惯例来说,将楚史称为“史尹”,或者更为恰当一些。 史老是楚国颇有声望的一位史官。《国语·楚语上》载:“左史倚相廷见申公子亹”。此申公子亹即史老。左史与史同时出现,史不称为太史,也不称为左史,也表明史即楚之太史。史老自称“老耄”,倚相亦谓“唯子老耄”。“子”,显为尊称;“老耄”,是指年近八十。故史老之“老”易于看作是尊称或自号。而从春秋时的称名来看,《左传》成公十八年、襄公三年有晋人张老,张为氏,老为名。《国语·晋语八》亦曾记此张老,又称张孟。韦注:“孟,张老字。”史老对倚相说:“老之过也。”明显是以己名自称。看来,“老”为此“史尹”之名。史老又称申公子亹。对照楚人令尹子玉(成得成之字)、司马子庚(公子午之字)、申公子仪(斗克之字)、息公子边(屈御寇之字)等带“子”字的特定称例来看,子亹显为史老之字。史老原任史官,又曾出为申尹,故又称为“申公”。史官有规箴王阙之责。左史倚相廷见史老,就是倚相自感人微言轻,欲激怒史老对暴戾自负的楚灵王进行讽谏。《楚语上》还记有“灵王虐,白公子张骤谏”。灵王垂询于史老,史老授灵王以巫言以拒止子张之谏。“白公又谏,王如史老之言”。数月后,“乃有乾谿之乱,灵王死之”。时为楚灵王十二年,公元前529年。 《左传》昭公十三年详为记述的所谓“乾谿之乱”,楚人中除发难者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蔡尹)外,还有蔓成然(郊尹)、须务牟、史猈等。史猈仅此一见。杜预注:“须务牟、史猈,楚大夫,蔡公之党也。”未明确注其职务,卫有史华龙,齐有史嚚,晋有史龟,均为职、名连称的史官。史猈,自必也是楚国史官名猈者。如前所述,此年史老尚在,但此前史老已改任申尹。接任史职者看来就是史猈。史猈既为“蔡公之党”,弃疾夺得王位(楚平王)后,当亦继续使之充任史职。史猈是否史老后人以官(史)为氏者?就现有史料看,还难予判断。 《左传》定公四年所记吴师入郢之战中,有与令尹子常共同战于汉北、柏举的史皇。杜预也只是注为“楚大夫”。称名同于史猈,显然是史官名皇者。楚官箴尹、工尹、连尹等常参予征战,史官自不例外。“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随军出征以记事,也是史官的重要职责。史皇死于柏举之役,事在楚昭王十年。很有可能,史皇是史猈后的继任者。 另据《列女传》载,楚昭王燕游,蔡姬表示“愿生俱乐,死同时”,“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引自《绎史》卷九十三)此记事之“史”如果不是史皇,当为楚昭王十年后的另一史官。 2、楚国的左史 楚灵王十一年伐徐时,左史倚相随灵王出征。《左传》昭公十二年载:“王出,复语。左史倚相趋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国语·楚语下》载王孙圉曰:“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政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又能上下说于鬼神,顺道其欲恶,使神无有怨痛于楚国。”因而称倚相为“楚国之宝”。前引《楚语上》中,记有倚相廷见史老,欲借重史老威望规劝灵王。这都表明,倚相是一个“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的恪尽职守的良史。 对倚相,《左传》昭公十二年杜注:“倚相,楚史名。”杜预是信从《周礼·春官》的,按杜注之意,倚相为太史。《楚语上》韦注:“倚相,楚左史也。”明显不同意杜注。《楚语上》及《左》昭十三年的申公子亹(史老)、史猈与左史倚相同时,也表明左史与史有别。左史究为何官?值得研究。 左史是否沿于周官?《礼记·玉藻》载,“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艺文志》则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似乎西周史官是有左、右史的。其实,西周史官无称左、右者。《周礼·春官·宗伯》记有五史,即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无左、右史。西周铜器铭文所记大量史官,亦无左史或右史(见张亚初、刘雨《西周金文官制研究》,中华书局1986年版)。孔颖达《左传春秋正义》注《春秋序》说:“《周礼》无左史之名,得称左右者直是时君之意,处之左右,则史掌之事因为立名,故《传》有左史倚相掌记左事,谓之左史,左右非史官之名也。”姑无论“左史倚相掌记左事”是否有据,就史官“处之左右,则史掌之事因为立名”之说而言,还是可信的。不过,解释西周官制,还不足以说明春秋时的楚官,也无从论证西周所无的左史地位的高低。论者或谓楚人尚左故以左史当太史。然揆诸史籍,楚人虽有尚左之风,楚军编制确也以左为上,但却未曾以之用于职官。楚有右尹、左尹,又有右司马、左司马,分别为令尹、司马的副手;《左传》襄公十五年,左司马还列于右司马之后。如同左尹、左司马之与令尹、司马的关系,左史显为史之副贰。无独有偶,晋有太史。另有左史,见于《左传》襄公十四年。杜注:“左史,晋大夫。”不明注为史或太史而注为大夫,似乎杜预也认为晋之左史与太史是有区别的。《楚语上》载倚相对史老说:“若子方壮,能经营百事,倚相将奔走承序。”韦注:“承受事业次序。”这说明,史老地位高于倚相。显然,当太史者为史,并非左史。 《楚语上》另记有“司马子期欲以妾为内子,访之左史倚相”。倚相曾言及楚灵王“陨于乾谿”,事在弃疾夺得王位之年。由此可知,倚相在楚平王时甚至到楚昭王前期仍为左史,并未升迁为史。如前所述,灵王末有史猈,因是“蔡公之党”,自当续任为史。倚相虽曾受到过灵王的赞赏,但他毕竟是“良史”,留为左史,也是情理中事。子期访于倚相,至迟是在楚昭王十年之前。即使是昭王五年,倚相也已是老年之人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