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的财富观(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炎黄春秋》 张椿年 参加讨论

15世纪60年代佛罗伦萨的一个中产商人巴洛·达·切尔塔尔多写了一本名叫《良好的 习惯》的书,规劝一些生意人不要因为个人的各种杂念而放松发财的意志。他希望商人 ,“决不松懈发财的努力,不要说什么:即使我今天还活在世上,明天我将离开人间, 我不愿在身后留下丰厚的财物,因为我没有孩子,我的双亲也不爱我。他们是这样性情 的人,纵然我给他们保留整座城市,他们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它荒唐地浪费、滥用和 消耗光。因为你不知道是否长寿,所以不晓得自己的命运。事实上,我目睹了光荣的国 王、高贵的领主、富有的市民和商人尚在本人健在时就失去了自己的全部财产,从而过 着贫穷的生活。”
    发财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14至15世纪,意大利的不少富人因各种意想不到的原因 而遭受破产。著名的巴尔济·彼路泽公司倒闭的原因之一,是英王爱德华三世拒付借款 。然而对于切尔塔尔多这样具有进取心的商人,虽然风云难测,仍不屈服于命运,为了 发财,甚至不怕遭到灵魂永坠地狱的谴责。商人法兰西斯科·达蒂尼一方面渴望发财, 同时又害怕来世的苦难,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前者。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我主要 指望人,不是指望上帝,人们为此会好好给我以报答。”
    人文主义者对待财富的态度有一个发展过程。彼得拉克的财富观继承了基督教的一些 传统思想,他认为财富只会带来危害,是不幸的根源,人们叫做财富的东西,对真正的 哲学家来说,既不是幸福,也不是值得尊敬的东西。从思想的深度来说,彼得拉克对财 富的认识还没有突破阿奎那的理论。但是他对贫穷的看法与基督教的守贫观又有所不同 。基督教的守贫观是禁欲主义的核心内容。彼得拉克是从这样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的: 人应该经受住命运和贫困的打击。他说:“有道德的人不应该陷于对贫困的诉怨。”彼 得拉克的观点接近于斯多噶派的观点:人应勇敢地忍受生活的考验。
    对财富、对商业的看法发生转变始于萨留塔蒂。自他之后,人文主义者相继从不同的 角度对财富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
    萨留塔蒂认为,佛罗伦萨共和国的繁荣归功于手工业和商业,从事手工业和商业是值 得人们尊敬的事。他说,由于有了行会,像他这样的人才得以有今天的样子。我们知道 ,萨留塔蒂在担任文书长的职务时享受着公社政府给予的最高待遇,他是佛罗伦萨有数 的富户之一。萨留塔蒂看重商人,他认为商人是社会存在的基石,没有商人,人们就不 能生存。萨留塔蒂的看法,反映了佛罗伦萨的工商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布鲁尼针对禁欲主义者宣扬财富的本质是罪恶的观点,认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好坏的属 性,它不过是完成某种行为的工具。他从政治斗争中看到财富是一个巨大的力量。布鲁 尼说,被阿尔比奇驱逐在外的美狄奇家族于1434年之所以能够返回佛罗伦萨,迫害反对 党,就是因为他有大量的钱财,能用金钱收买小店主、丝绸商以及其他挣钱谋生的人来 反对他的敌人。布鲁尼认为,谁有足够的钱把一般的人吸引到自己这边来,谁就是可怕 的政治斗争的胜利者。
    布鲁尼是一位学者,他认为财富对学术活动有利。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财富是 哲学家的朋友。哲学家只有有了丰富的生活必需品,从恐怖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才 能潜心研究。
    布鲁尼不仅肯定了财富是一种外在的幸福、外在的力量,还认为财富是道德的基础。 他说,没有财产,德性是无力的,哲学是经不住风雨的。
    与布鲁尼相近似,布拉丘利尼、帕尔梅利和阿尔伯蒂也是把财富的社会意义作为自己 的论证重点。
    布拉丘利尼写的《论贪婪》最集中地反映了他的财富观念。《论贪婪》的原文是拉丁 文的“DE AVARITIA”。“贪婪”在中文中是一个贬义词,在布拉丘利尼的文章中,主 要指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尤其指追求金钱和发财致富。因此,中文贪婪的概念不能完 全表达“DE AVARITIA”中的意思。
    《论贪婪》是用对话的体裁写成的。文中的对话人物围绕财富和发财致富这个中心问 题展开讨论,有的反对,有的持中间态度,赞成适度地追求财富。参与争论的安东尼奥 ·洛斯基(人文主义者、外交家,1365-1444)则对财富的社会意义作了最充分的肯定, 对禁欲主义者的财富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布拉丘利尼在文中虽未表明自己的立场,但 他把洛斯基置于争论的重要地位,联系到他在《反对伪善者》一文中揭露僧侣阶层的游 手好闲和不劳而食;在《论高尚》一文中斥责贵族的寄生生活和肯定劳动的价值,这就 说明了他倾向于洛斯基的观点。因此,我在这里有必要比较详细地介绍他借洛斯基之口 而发表的一些言论。
    与基督教的观点相反,洛斯基认为人生的目的是为了发财,不是为了拯救灵魂。他认 为贪婪财富是一切事业的发动力。他说:“人们做的一切事都是为了金钱,我们所有的 人都充满着获取利润,获得更多利润的欲望。如果弃绝了这个欲望,一切事业就会完全 停止,要不指望获利,还有谁来从事任何一项活动呢?财利越明显,我们越愿意做任何 的事,所有的人都在追逐财利,所有的人为了财利而努力。”又说:“如果你观察一下 军事、商业、农业、手工业,或者所谓的自由艺术,原来,其中任何一项莫不是为了得 到钱,为了金钱我们克服了生活中的困难和危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