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史学研究,为我们节省了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有新意的成果马上会在竞争中发挥优势。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研究历史已显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指出的是,无论我们采取哪一种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眼光对我们仍具有伟大的指导力量。 中国史学能否完成这个伟大转变关系到中国史学发展的命运,为此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再做努力。 第一,为完成史学的转变,史学工作者应当加强修养。 作为史学工作者,首先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可扩展到人类的全部历史,从而评估自己所处的社会,得出历史学家应该得出的结论,或对社会制度的否定,或肯定,或对社会在某一发展时期提出自己的见解。其次应当加强理论修养,不断探求史学发展的方向和方法。再次应当身体力行的参与史学变革,以求得史学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第二,为完成史学的转变,应当制订并实行严密的合作攻关制度。 为了对社会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探索和预测,必须要组织一大批精干的专家队伍进行集体合作攻关,由国家和有关组织制订严密的合作攻关制度,当国家在建设实践中发现问题后,提出问题,组织人力集体攻关,最好有其它学科人共同参加,他们应当是本学科中较为优秀的学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思想和高尚的社会责任感,这样做主目标集中,能够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从而结束了漫天撒网而收效甚微的结果,便于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为加强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应当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转变后史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社会、展望未来。如果要想使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预测问题能够顺利进行则必须有一套信息反馈系统。这个系统应当成为社会动向的观测站和监察站,具有把握全局动向性质的功能。得到信息,随即分析研究,组织力量攻关,然后将成果投放社会检验,评估其社会效益如何,然后再进一步修正从而构成整套反馈系统。使史学与社会联成一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为此我建议有关部门应当创办《史学与社会报》这类的报纸,加速这一工作尽快落到实处。 第四,为便于对我国史学研究的督促,应建立我国的历史评论学。 史学评论的功能,在于沟通作者与读者,在于指出史学成果的优劣,在于衡量一时一地的史学成就,其功用十分明显。遗憾的是我国历史评论学十分落后,许多评论文章不是大段介绍就是高歌赞扬,即使提出意见,也一笔带过,实在让人感到不舒服。由于历史评论学的不发达,必然不能提高史学研究的水平。已有人为文学诺贝尔奖仅授创作者不授评论者而抱不平,所以我们也应当呼吁建立我国的历史评论学,这种评论不仅对史学著述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实事求是的指出其缺点,而且还要对史学观念、史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商讨,要敢于揭露矛盾,允许反批评和说明,并使评论经常化,如果评论学兴起,就能起到对史学研究的督促和监察作用,有利于提高学术成果水平,有利于史学研究的进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