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挑战与应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西师大学报:社科版 车效梅 参加讨论


    现代化既是一个结构变革的持续发展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动员的持续发展过程。所谓 的社会动员,就是消除前现代社会的压抑机制和内耗效应,创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 式,把散漫的社会个体整合为统一的社会整体。阿里并没有实现成功的社会动员。对于 伊斯兰社会而言,要进行成功的社会动员的第一步是实现世俗化,世俗化是现代化的绝 对必要条件,“作为基本进程之一,政治发展包括政体的世俗化,逐渐把宗教从政治制 度中排除出去”[12](P4)。阿里虽然在政治上将政权与教权完全分开,在教育上通过创 办世俗教育体系,剥夺了乌莱玛对教育领域的垄断权,在经济上废除传统的伊斯兰瓦克 夫制等,然而由于阿里凭借乌莱玛势力上台,因此给乌莱玛保留了特殊的地位,如对著 名的伊斯兰宗教大学爱资哈尔没有采取任何改革措施,尽管他知道那里汇集着不少反对 他的乌莱玛。结果在埃及,传统的信仰、习惯和价值观念仍然主宰着广大民众,对传统 的固守并不局限于某个阶层或职业群体,仍是所有埃及社会阶层的一种广泛的特征。所 以,阿里无法解决传统的伊斯兰文化思想对埃人民的囚锁,无法创立新的价值观念和行 为模式,无法使埃及在精神上凝聚成一体化的社会。
    现代化进程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阿里消灭了严重阻碍社会发展的马木路克的势 力,没收了大量宗教财产,使他们的影响急剧下降。同时把大片土地分封给王亲国戚和 文武百官,这些人大多是跟随他一起来埃及的阿尔巴尼亚族、契尔克斯族和土耳其族埃 及人;把少量土地赏赐给少数土著埃及人--地方豪绅和部落酋长,这两部分人成为其 改革所依靠的支柱,而广大农民从其农业改革中受益极其有限,再加上政府对农业生产 实行全面控制,农民在完成指定任务后才能在多余的土地上自由种植,其收入很低。所 以对其改革的反映冷漠。对于新兴商业资产阶级,政府不是积极鼓励,而是采取利用限 制的方针,如1809年,他规定作坊主或工场主所需要的原料由政府按价供给,由他们按 一定规格进行加工,产品由政府按价收购,不得私自出售,违者没收其货,惩罚其人, 这样便剥夺了他们的生产自由和销售自由。过去他们每年获利三万袋(一袋等于500个皮 亚斯),改革后,只能取得一点加工费,使民族工业缺乏发展所必需的条件,自然也失 去了这些人对改革的支持。工人虽有微薄的工资但被附着在工厂里,没有选择工作地点 、工种和离开工厂的权利,他们被编成排、连、营,过着营房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 、体罚和监禁,下工后要接受军训,还不时被政府和工厂主管人员拉去服役。因此,工 人逃跑的现象极为普遍,政府为防止工人逃离工厂,颁布法令,施以酷刑。世俗教育的 创建,出洋留学生的归来,曾给埃及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但其所作所为触及到埃及体 制结构时,也就走到了尽头。这样到19世纪40年代,埃及的伟大潜力仍被自己古老的传 统所禁锢,阿里所能动员的社会力量很少。现代化是一个宏大的社会整体工程,没有整 个社会人力、物力和精神力量的高度动员和集中,没有全体国民的积极支持与发挥能力 就不可能成功,这是阿里现代化尝试受挫的第二个原因。
    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阿拉伯大帝国,对内始终把维持其专制统治放在国家现代化之 上,以西式现代化外形包含专制现代化的内核。对外一而再盲目卷入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且带来严重破坏的战争。特别是1841年以后,埃及因在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失利,被 迫接受英国与奥斯曼帝国1838年缔结的商务协定,废除国家垄断政策,欧洲资本大量涌 入等等。这样就使埃及丧失了维护现代化战略方针所必需的那种稳定的环境,使埃及艰 难的早期现代化更加艰难,这是阿里现代化受挫的第三个原因。
    最后,我们还应看到,阿里改革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列强不愿看到地处近 东、战略位置至关重要的埃及通过改革而走上现代之路,于是千方百计阻挠、破坏。18 49年阿里去世后,埃及逐渐陷入对欧洲列强的依附地位,汹涌的殖民化浪朝最终淹没了 埃及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浪潮。
    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最终失败了,但是对埃及早期的现代化探索的创举却功不可没 。他最大的贡献是建立了一个政治和经济的基础结构,成为埃及社会发展的基础。[13] (P115)正因如此,马克思用三个“唯一”来称赞他,即“唯一能够使土耳其变成俄国的 最大威胁、唯一能用真正头脑代替‘讲究头巾’的人”,是“当时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 生命力部分”[14](P222,231)。毫无疑问,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为埃及成为当今穆 斯林世界教育最发达、政治制度最西化、世俗化最浓厚的国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钱乘旦等。寰环透视,现代化的迷途[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2]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曲洪。十九世纪埃及教育事业发展及其原因[J].西亚非洲,1990,(6)。
    [4]赛义德·M·A·路特菲。现代埃及简史[M].伦敦:1985.
    [5]李建忠。战后非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
    [6]夏诚。世界现代史史纲:第1卷[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7]穆罕默德·艾尼斯。埃及近现代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8]彭树智。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
    [9]艾周昌。非洲通史:近代卷[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5.
    [10]C·Issawi,《th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M].Chica-go,1966.
    [11]阿里·杰尔塔利。十九世纪前半期埃及工业史[M].开罗:1957.
    [12]唐纳德·尤金·史密斯。宗教与现代化[M].美国:耶鲁大学出版社,1974.
    [13]吴云贵。近现代伊斯兰思潮与运动[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