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巴林是阿拉伯半岛东部的一个隆起的地质结构。起初,巴林与阿拉伯半岛连在一起, 并不是一个岛屿。公元前5000-公元前4000年,由于海平面的上升,海水把巴林与阿拉 伯半岛隔开了,巴林才开始成为波斯湾中的一个岛屿。公元前5000-公元前3500年,巴 林岛上产生了与阿拉伯半岛上类似的新石器文化[17](P681)。 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巴林岛开始进入文明时期。此时,巴林岛北部巴尔巴尔村附近 的神庙被改建为两河流域捷姆迭特那色时期(约公元前3100-前2900年)类型的庙。公元 前三千年代中期,巴林岛与拉格什等苏美尔城邦的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从巴林岛上坟墓 增加的现象来看,巴林的人口有了明显的增加;巴林北部卡拉特出现的城市是这一时期 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具有桥状图案的陶器是这一时期最具有特色的器物;神庙被改建 为哈法耶椭圆形的神庙。公元前三千年代后期,阿卡德帝国可能一度征服了巴林。根据 一个传说,萨尔贡(约公元前2291-前2236年)“三次包围沿海地带,征服了狄勒蒙”; 萨尔贡的孙子那拉姆辛(约公元前2212-前2175年)“杀死了狄勒蒙人”[18](P165-172) 。此时狄勒蒙仍然是两河流域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伙伴。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即乌尔第三王朝时期,麦鲁哈不再出现在两河流域的文献中,狄 勒蒙与马干成为古代两河流域在波斯湾附近两大海外贸易伙伴。公元前二千年代前期, 即古巴比伦时期,狄勒蒙成了古代两河流域在波斯湾附近惟一的海外贸易伙伴,成了波 斯湾地区的商品集散地。随着经济的繁荣,巴尔巴尔的神庙再次重建,卡拉特的城市建 设有了很大的改观:城市占地达40余公顷,坚固的城墙内街道纵横,石房林立[19](P40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巴林的文化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出现别具一格的“狄勒 蒙印章”,并形成了“狄勒蒙计量体系”。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以后,狄勒蒙沦为两河流域政权的附庸,它与两河流域的贸易继 续进行,狄勒蒙的椰枣在两河流域很有名气[20](P15);而与印度河流域的海上贸易目 前尚无证据可考。巴林岛北部的卡拉特发现了50多块定期为加喜特王朝国王阿古姆第三 的泥版文书[21](P70),可见狄勒蒙已完全进入了两河流域文明圈。 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狄勒蒙、马干和麦鲁哈频繁地出现在新亚述帝国的王室铭文中 。不过,它们不再涉及海上贸易,况且在具有复古情结的亚述诸王那里,马干和麦鲁哈 分别成了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代名词。狄勒蒙国王乌佩瑞,慑于压力,向亚述帝国的国 王萨尔贡第二(约公元前721-前705年)送来礼物(ABAR Ⅱ 41)。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 约公元前704-前681年)击败篡夺巴比伦王位的美罗达克巴拉丹后,狄勒蒙曾派人协助 亚述人夷平巴比伦城(ARAB(注:D.D.Luckenbill,Ancient Records of Assyria and Babylonia Vol.Ⅱ,New York:Greenwood Press,1926(reprint 1968)。)Ⅱ 438)。亚述 国王阿萨尔哈东(约公元前680-前669年)号称“狄勒蒙、马干与麦鲁哈之王”(ARAB Ⅱ668)。阿淑尔巴尼帕(约公元前668-前626年)也拥有“狄勒蒙之王”的称号(ARAB Ⅱ770)。公元前一千年代前期,巴林已处在两河流域政权的控制下,巴林失去了昔日的作 用。 三 狄勒蒙在古代两河流域海上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可以用苏美尔神话《恩基与宁胡尔萨 格》中的一些片段来概括: 在狄勒蒙,乌鸦没有哀号,野鸡没有达尔达尔地叫,狮子不吃人,狼不吃羔羊,狗不 吓唬小孩,猪不糟蹋大麦,天堂的鸟不吃寡妇摊在房顶的麦芽,鸽子不吃种子……狄勒 蒙的饮用水十分丰富,她(女神宁西基拉)的苦水井变成了甜水井,耕地与草原上长出了 大麦,她的城市真的成了“(海)岸边的家园与国家的码头”。[22](P38-39) 在这部神话中,巴林是个古朴的世外桃源。在这里,既没有弱肉强食的生存争斗,又 没有恐怖可怕的拦截邀击,一切都和平安宁。这种和平安宁的环境对海上贸易非常有利 。加之,巴林岛地质结构特殊,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海上贸易的船只必需的淡水可以在 此得到补给[23](P12)。对于往返于波斯湾从事直接海上贸易的船只,巴林是一个安全 的避风港;在进行间接的海上贸易时,巴林成了一个公平交易的商品集散地,可以扮演 海上贸易中介的角色。 巴林特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古代两河流域海上贸易的发展,其自身从海上国际贸易中 受益匪浅。 考古与文献材料表明,公元前三千年代以前,古代巴林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不多,巴林 岛上的文化与附近的大陆上的文化没有多大区别[24](P28)。公元前三千年代早期是古 代两河流域海上贸易的初期阶段,巴林地方文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公元前三千年代中 期以后,两河流域与巴林、阿曼和印度河流域建立了直接海上贸易关系,巴林岛上的文 化发展呈加速之势。公元前三千年代末与公元前二千年代前期,海上贸易达到鼎盛,巴 林文化也趋于成熟。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以后,巴林附属于两河流域文明圈。由此可见 ,古代巴林的发展深深地依赖于海上贸易。 古代两河流域文化对古代巴林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巴林 岛北部的巴尔巴尔遗址的神庙。公元前三千年代早期,改建后的神庙具有两河流域捷姆 迭特那色时期神庙的风格;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再次改建的神庙则具有两河流域哈法 椭圆庙的风格。两河流域最南端的费莱岛上出土了有关因扎克神庙的铭文,巴林岛上巴 尔巴尔文化遗址的陶片上也出现了因扎克的名字[25](P119),神庙中供奉的可能是狄勒 蒙的保护神因扎克。不过,另一种可能是苏美尔人的地下水之神恩基。根据苏美尔神话 《恩基与宁胡尔萨格》,狄勒蒙是淡水之神恩基与其妻子宁胡尔萨格的休闲纳福之地; 尽管它是个天堂一般的地方,但是,狄勒蒙的致命缺陷是缺乏淡水;后来,恩基命太阳 神乌图为狄勒蒙引来了淡水,狄勒蒙于是繁荣起来[26](P36)。根据这个神话,巴林岛 上的人们为淡水之神恩基建造神庙应不算意外。加之,神庙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是一口 人们汲取淡水的方井,这也表明神庙可能是巴林岛上的居民祭祀淡水之神的场所。也许 因扎克是恩基在波斯湾地区的称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