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边主义政治经济史学家R.H.托尼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的共生现象;资本主义的兴 起导致了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注:R.H.Tawney,The Agrarian Problem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12,pp.267-280.)而且,新兴 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道德观改变了传统社会对穷人的态度,使他们遭受前所未有的冷遇 和迫害。(注:R.H.Tawney,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London:Penguin Books,reprinted in 1990,pp.251-270.)“新马尔萨斯主义”史学家从一个不同的角 度肯定了托尼的估计。他们认为,随着1500年至1650年间英国人口的增长,雇佣工人的 实际工资收入大幅度下降,生活水平严重恶化。(注:E.H.Phelps Brown and Sheila V .Hopskins,Seven Centuries of the Prices of Consumables,Compared with Builders′ Wage-rates.Economica,new ser.,XXⅢ(1956),pp.296-314.)人们一直把1 6世纪初至17世纪中后期的这一段时间看成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因此,自 托尼以后,英国普通民众在“过渡时期”遭受了普遍贫困的看法俨然成为定论。但是, 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英国史学界“修正主义”盛行,托尼和“新马尔萨斯主义”史学 家的学术正统受到挑战。D.M.帕利泽认为,16、17世纪英国人口增长并没有导致“马尔 萨斯危机”;相反,他认为随着这一时期物质富裕程度的普遍提高,穷人的生活状况也 有所改善。(注:D.M.Palliser,Tawney′s Century:Brave New World or MalthusianTrap?Economic History Review,2nd ser.,xxxv,no.3(1982),pp.339-353.)保罗·斯 莱克从比较的角度指出,“值得强调的是,近代早期英国遭受的贫困要比许许多多其他 社会轻。即使在饥荒时期,它的程度也远远没有14世纪以及今天某些非洲和亚洲国家那 样严重。比较人口情势表明,17世纪后期法国农民比我们这一时期(都铎、斯图亚特王 朝统治时期--引者注)任何时候英国雇佣工人和茅屋农更接近于勉强糊口的生活水平 。”(注:Paul Slack,Poverty and Polic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88,p.53.)那么,以往史学家是否过高估计了英国“过渡时期 ”贫困问题的程度?如果果真如此,历史事实同他们的推导之间为什么存在如此之大的 差距?本文将缕析英国学界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并结合具体材料和有关贫困的宏观知识 背景,展示英国“过渡时期”贫困的实况和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断变化的看法。也许只 有如此,方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对“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倾注了如此多的注意力。 一 何谓贫困?这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经济学意义上的贫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19 世纪的讨论中,贫困是绝对的,以生存为标准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英国改良主义者西 博姆·朗特里在1901年出版的关于约克镇贫困问题调查中提出的“基本贫困(primary poverty)”概念。所谓生活在基本贫困状态的家庭,是指那些“总收入不足以获取维持 纯粹体能所需的最低数量的生活必需品的家庭”。(注:B.Seebohm Rowntree,Poverty: a Study of Town Life.Bristol:The Policy Press,2000,p.86.)在这里,“最低数量 的生活必需品”主要是指食物。60年代中叶,为美国社会保障局工作的莫利·奥申斯基 将“恩格尔系数”,即食物消费支出在家庭和个人消费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用于贫困问 题研究,调整了衡量贫困家庭和个人的收入标准。(注:Sharon M.Oster,Elizabeth E. Lake,and Conchita Cene Oksman,Th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of Poverty,vol .1:A Review,Colorado:Westview Press,1978,pp.6-8.)彼得·汤森提出了更为弹性的 贫困概念即影响深远的相对贫困论。(注:Peter Townsend,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相对贫 困论改变了二战后流行的“资本主义消灭了贫困”的观点,使人们认识到“丰裕社会” 的贫困。(注:参见Bronislaw Geremek,Poverty:A History.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94,pp.1-13。)但是,相对贫困往往搀杂着人们对贫困现象的主观判断 ,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森认为,“相对贫困分析方法只能是对绝对贫困分析方法 的补充而不是替代”。(注: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年, 第26-27页。) 英国“过渡时期”的贫困问题研究是在托尼、克里斯托弗·希尔的影响下进行的,他 们采用的是社会学家的不平等方法,主要关心的是资本主义带来的财富占有不均现象。 托尼、希尔的研究是理论分析性的,所用资料多为16、17世纪的社会批评家,如休奇· 拉蒂默、罗伯特·克劳利和约翰·黑尔斯等人的言论和著述。实证性研究是由社会经济 史学家W.G.霍斯金斯开启的,他试图根据政府1524年征收补助金(the subsidy)时所作 的财产估价,以及1522年的前期财产状况调查推算出生活在贫困状况中的人口比例。在 理论上,那些年工资收入少于1镑,或拥有动产的价值少于1镑的人属于免税对象,他们 在估价时被登记为“nil”,即“零”或“一无所有”。霍斯金斯将这些“一无所有” 者看作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按照他的统计,这一时期英国城市人口中1/3因“ 一无所有”而被免税,其中某些城市的免税比例更高,比如,在1522年考文垂的前期调 查中一半左右的人口被登记为“nil”。除此之外,达到交税标准的人口中还有相当一 部分是交纳最低额度税金的工资收入者。因此,霍斯金斯估计“在16世纪20年代,足有 2/3的城市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或非常接近贫困线”。(注:W.G.Hoskins,The Age ofPlunder.London:Longman,1976,p.40;W.G.Hoskins,Provincial England.London:Macmillan,1963,pp.83-84.) 在很长时期,霍斯金斯的结论一直为史学界所普遍接受。他的方法也被用来分析保存 更为完整的17世纪60-70年代的“炉灶税”(the hearth tax)记录。按照当时的规定符 合以下两个条件的人可免交“炉灶税”:一是其居住的住宅年值1英镑或1英镑以下、拥 有不动产1英镑或1英镑以下以及拥有动产10英镑以下者;二是因为低收入已免交教会税 和济贫税者。据史学家统计,免交“炉灶税”的人口比例在30%-40%之间,同16世纪20 年代初免交“补助金”的人口比例大致相等。(注:Slack,Poverty and Policy in Tudor and Stuart England,1988,pp.40-41.)除了政府的税收记录之外,格雷戈里· 金的“1688年英国各类家庭收入和支出估算表”也是史学家的重要佐证。金将当时的英 国家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收入大于支出,他称之为“使本王国财富增加”(increasing the we alth of the kingdom)的家庭,另一类是收入不敷支出,“使本王 国财富减少”(decreasing the wealth of the kingdom)的家庭。其中前一类共511586 户;后一类849000户,这类家庭包括雇佣工人、茅屋农、贫民、普通水手和士兵等。除 此之外,还有3万没有家庭的无业游民。(注:A Scheme of the Income and Expense of the Several Families of England Calculated for the Year 1688.In Joan Thirsk and J.P.Cooper(eds.),Sev-enteenth-Century Economic Documents.Oxford:Clarendon Press,1972,pp.780-781.)史学家通常将金统计表中入不敷出的家庭和没有 家庭的无业游民算作穷人,他们占了英国当时人口的大半。综合上述各种材料,A.B.贝 尔在1983年出版的一本关于都铎、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贫困问题的小册子中宣称:“可靠 的税收记录表明在16世纪20年代和17世纪70年代1/3-1/2的人口生活在或接近于贫困状 态。到本时期末,格雷戈里·金估计‘使本王国财富减少’的(家庭)总数高达3/5。因 此从都铎王朝开始到斯图亚特王朝结束这一时期,英国有一支贫民大军,(他们)可能占 全国居民的大多数。”(注:A.L.Beier,The Problem of the Poor in Tudor and Early Stuart England.London:Methuen,1983,p.5.) 采用不平等方法的史学家提供反映当时穷人实际贫困状况的证据不多,因为在他们看 来不平等和贫困的联系几乎是不言自明的。霍斯金斯说那些被免税的人口“没有任何可 见的谋生手段”;(注:Hoskins,Provincial England,p.84.)W.T.麦卡弗里说:“极度 贫困是一半以上人口的命运”;(注:Quoted in Thorold J.Tronrud,Dispelling theGloom.The Extent of Poverty in Tudor and Early Stuart Towns:Some Kentish Evidence.Cana-dian Journal of History,20(1985),p.4.)约翰·伯内特说:“在‘辉 煌’的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少数人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和奢侈,与此同时,几乎一半 人口时刻徘徊在饥饿和赤贫的边缘。”(注:John Burnett,A History of the Cost ofLiving.Harmondsworth,Middlesex:Penguin Books,1969,p.127.)即使在被列举出来的 少量证据中也有不少可存疑的地方。比如,基思·赖特森和戴维·莱文在对特林村的研 究中为了说明1550年至1650年间平民的贫困化过程,用了两条材料。一是已故茅屋农里 查德·赛泽和妻子留下的动产清单。1622年赛泽去世时留下的财物包括两头耕牛、一头 壮猪、一个旧柜子、工具、钱袋和衣物等。三年后他妻子去世时留下的财物更是少得可 怜。其中床上用品包括一个旧床架、两床毯子、三床被单和一个旧的羽毛长枕,厨房用 品包括一张小桌子、一条长板凳、两个柜子、一个装有羊毛的小橱、两个罐子、两个水 壶、一把烤肉叉、五个木碟、六个白镴碟、一把火钳和一个揉面钵,衣物只有一件长外衣、两条围裙、一顶帽子和一双木底鞋。此外,还有户外奔跑的几只鸡。另一条材料来自一个在1623年冬偷吃了他人一只羊的名叫罗伯特·怀特黑德的人的供词:“(我)是一个很穷的人,有一个妻子和七个小孩,(我们)饥饿难熬”。(注:Keith Wrightson and David Levine,Poverty and Piety in an English Village.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9,p.39.)但是,寡妇和家大口阔的家庭可能只是穷人中的穷人,并 不具备赖特森和莱文认为的代表性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