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晚期俄国改革述论(4)
结论--晚期沙皇专制统治腐朽而顽固 综观近代晚期俄国的三次改革,都推进了俄国的现代化发展。至20世纪初,政治上, 俄国召开了国家杜马,颁布了1906年《国家根本法》;经济上,俄国早在19世纪80年代 就完成了工业革命,90年代和20世纪初,前后出现了两次工业发展高潮,俄国跻进了世 界五大工业强国之列。然而,俄国的现代化程度相对于英、美等先进国家相去甚远,即 使相对后起的德国和日本亦相去甚远。在政治上,俄国沙皇拥有超过德皇和日皇的权力 ,杜马没有对政府大臣和国家预算的控制权。况且,杜马体制举步维艰。在经济上,俄 国没有建立起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前,“俄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大约80%的人口以农业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 仍然被束缚在农庄和村社,小麦产量不到英国和法国的1/3,土豆产量大约是英国和德 国的1/2”[18](P285)。 出现如此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以为最根本的是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顽固。俄国的 沙皇专制统治自16世纪中期确立起,历时300余年。其间,经过彼得一世时期和叶卡捷 林娜二世时期,其专制达到顶点。沙皇专制曾为俄国的强大和繁荣作出过贡献。但是, 19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沙皇专制制度日渐成为俄国社会进步的障碍。上文 提到的三次改革,虽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其主观宗旨则是为了维护沙皇 专制制度。而且,这几次改革的力度呈拾级而下之势。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全面地启动 现代化,但改革沙皇却事业未竟,被刺身亡。接下来的维特改革仅限于经济领域,而且 由于沙皇对他的不信任,1903年被免去了财政大臣职务。致于斯托雷平的改革,它的主 要社会目标,即通过催毁村社,培养富农经济,使富农成为农村中决定性的社会经济力 量的目标没有实现。改革也没有触动半农奴制的地主土地所有制。[9](P86)而且,斯托 雷平也由于改革导致了杀身之祸。1911年9月1日,斯托雷平在基辅市剧院观看歌剧时遭 人枪击,9月5日不治身亡。 时代已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的沙皇专制制度已没有了任何进步意义,相反 它已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阻力,已成为腐朽反动的社会势力的代表。然而,沙皇专制仍 然是顽固的,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这种形势下,仅仅依靠改革,依靠沙皇支持 以维护沙皇统治为目的改革,已不足以解决俄国所面临的社会矛盾。因此,在这时,摆 在俄国人面前的道路,唯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才是正确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3-10-29 【参考文献】 [1][俄]ЛМ廖申科。沙皇--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的生活与事业[M].莫斯科,1994. [2][俄]别斯克罗夫内。俄国军事文选[M].莫斯科,1947. [3][俄]АА达尼洛夫,Л科苏里娜。俄罗斯历史(19世纪)[M].莫斯科。 [4]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5]列宁。列宁全集:第5卷(俄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英]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 7. [7]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8][俄]АЮ卡涅林,ШЮ维特。历史问题[M].莫斯科,1990. [9]刘祖熙。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0][俄]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11][俄]谢·尤·维特。俄国末代沙皇--维特伯爵的回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 83. [12][俄]多加罗夫。新的工业国家--俄国[J].国际生活,1989,(6)。 [13][俄]БВ安纳尼奇。俄国和国际资本(1897~1914)[M].列宁格勒,1970. [14][俄]ЛЕ谢皮廖夫。俄国股份公司[M].列宁格勃,1973. [15]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6]赛·杜勃洛夫斯基。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M].莫斯科,1960. [17]列宁。列宁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18][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