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厚积薄发 历久弥新(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世界历史》 杨玉圣 参加讨论

(三)
    对于《探径集》,我在品读的过程中,也有几点未必妥当的意见,这里也冒昧提出。
    第一,书脊的书名与封面和版权页的书名不吻合。书脊的书名为《南开史学家论丛·杨生茂卷》,而封面和版权页的书名为《探径集(南开史学家论丛)》。书名乃画龙点睛之笔,两者相异,不仅视觉错乱,而且叫人无所适从。当然,这可能是封面设计的问题,应该是出版社(特别是责任编辑或是丛书主编)的责任,与杨先生本人无甚关系。
    第二,有些文章也应编入本书。我注意到,《探径集》收了杨先生为他人著作写的大多数评论,但为自己的书(含主编)写的前言之类的文字却一篇也没有收入,窃以为是一大缺失,因为这些东西实际上是杨先生著、编及其学术思路与主张的恰当而简洁的表述,而且也很能体现一个学者的著述个性,漏掉这一组文字,也不利于读者全面了解杨先生的学术思想。
    第三,书末所附的杨令侠教授编的杨先生的著述目录,似乎尚不完备。本来,一个完备的目录附录可以补文集(因受篇幅局限)不能收罗齐全之弊,而残缺(不完全)的目录则意义不大。所以,目录应以准确、完全为第一要求(即使是一些自己已经不满意的著述,也应该保留文章目录,“立此存照”,以尊重历史)。再者,现有的目录,缺译著(文)项目。另外,现有的目录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中国历史研究40年》”应为《中国历史学四十年》,这本书的出版社也不是光明日报出版社,而应是书目文献出版社;“《美国华侨华人史》”应为《美洲华侨华人史》;“《美国史论文集,1949-1979年》”应为《美国史论文选(1949-1979)》;“《外国历史知识》”和“《世界历史知识》”均应为《外国史知识》)。因此,建议令侠有机会时编一个有关杨先生论著的完备目录,这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书末所附李剑鸣教授关于杨先生的传记类文章--《杨生茂教授小传》和《杨生茂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史研究》,文情并茂,可圈可点,对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理解杨先生的学术历程、史学思想与学术观点颇有助益。但也有两点似可商榷:其一,对于杨先生与刘绪贻教授合作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美国通史丛书》)似乎着墨不多,也没有提到杨先生与张友伦教授主编的《美国历史词典》(尽管尚未出版,但那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问题),相形之下,似乎对《美国史新编》着笔较多。《美国史新编》是杨先生与南开陆镜生教授“为本科大学生撰写的教科书”,“由陆镜生执笔写成,杨生茂通审修订”(见该书“前言”)。剑鸣教授对本书好像相当看重,认为它“是杨先生多年研究美国史的结晶,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成果的一次小结”。“书名曰‘新编’ ,其‘新’表现在新的体系、新的观点和新的材料这三个方面……构筑了一种新的美国 通史全系”(第399页)。“至于对具体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的解释,则更是新见迭出,观 点新颖……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第400页)。剑鸣是杨先生的得意门生,又长期追随先生 于左右,他对先生的理解以及对先生的论著的把握,肯定要远胜于吾辈。不过,实话实 说,我觉得剑鸣关于《新编》的上述评论似乎是过于圆满了。我的看法可能与剑鸣不同 ,我觉得《新编》恐怕很难说是杨先生的代表作,故点到为止即可。要谈杨先生对中国 美国史研究的学术贡献,应对《美国通史》这套费时20多年、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美国史研究整体成就的巨著加以着重推介(当然,杨先生在美国史人才培养、学 会组 织、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也是功彰绩伟、有口皆碑的)。事实上,这套书 之终 于能够成功出版,离开刘绪贻先生、邓蜀生先生与杨生茂先生这三位德高望重的前 辈锲 而不舍的努力,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五,《探径集》中也有个别文字表述欠缺或某些史实上的疏漏。(1)第14页曾谓“班克罗夫特在182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的演说中……”。此处的“国庆日”之说,并不准确,应为“独立日”。把《独立宣言》当成是美利坚合众国诞生的标志,把7月4日这一独立日(独立纪念日)当成是“国庆节”,都不符合美国历史的实际。可惜,这样并不准确的说法一直还在流传。(2)第13页注释2中提到马库斯·康里夫等编的Pastmaster一书时,将该书名译为《过去的大师们》,恐未必恰当。该书是一部关于美国著名史学家的合传,Pastmasters应译为《大师们》,加上“过去的”三字反倒成为蛇足之笔。(3)第39页注释1、第192页倒数第1段、第193页注释1,将美国知名的中美关系史专家Michael H.Hunt译为“迈克尔·H.韩德”,也未尽合适,因为“韩德”本来就是Michael H.Hunt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就正像“费正清”是John King Fairbank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孔飞力”是Philip A.Kuhn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史景迁”是Jonathan D.Spence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一样。(4)第63页注释1引注的琼·詹森等《温柔驯服者的再考察:美国西部妇女史的再探讨》一文,其发表刊物写作《美国历史杂志》第49卷第2期,两相差异,估计有一处的刊名不确。(5)第187页第3段第4行“蒋匪帮”字样,考虑到《“新边疆”是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的产物--兼论“美国边疆史学派”》发表于1965年初,在当时的学术文章中哪怕出现“蒋匪帮”之说,亦固所当然,但时隔近40年之后,现在集合成书,若再沿用陈辞旧说而未更张,恐有失学术语言之本色,似乎不太合适。
    捧读《探径集》,既深受感动,又颇多感触。按照杨先生的夫子自道,“解放后,主要精力花在多头教学和没完没了的开会和‘运动’中。坐下来,全力搞科研始于1964年。在那年,美国史研究室宣告成立,但不久又开始了‘文革’运动。‘文革’后的1978年恢复了研究室工作,但好景不长,多次接到‘病危’通知书。1992年后科研几乎又停摆了。这近十年,主要‘工作’是跑医院,只在休息时写点随笔类文章。”(《探径集·前言》,第1页)一位业已86岁高龄的老人之可敬、可爱,夹杂着人生的无奈与无助,其情其景,跃然纸上。这就是杨先生那一代中国的历史学家的历史命运。在抱持“理解之同情”的同时,每每回味这段朴素无华的文字,我总是辛酸欲哭,情不自禁。
    就我自己的阅读经验而言,这部文集中所收的各篇作品,早就拜读过了(有不少文章已读过不止一遍),一直深受其益。自从1981年读大学念历史、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教历史特别是美国史以来,对杨先生的论著一向爱读。杨先生是我由衷钦佩的当代中国史学家之一(我自己的学术兴趣主要集中在美国史,兼及晚清史,和喜欢杨先生的作品一样,自己还特别偏爱黎澍、陈旭麓、罗荣渠、李慎之、蔡尚思、汪熙、章开沅、刘绪贻、刘祚昌、李时岳、资中筠等当代学者的作品,可惜黎、陈、罗、李慎之、李时岳诸公已作古)。我常常感慨,读像杨先生这样的大家硕学的作品,有如学术圣餐和精神享受,美不胜收。
    在论美国史学之父乔治·班克罗夫特及其史学时,杨先生曾一言以蔽之曰:“扣人心弦的议论,发人深思的观点,贴近时代脉博的思想,是杰出历史学家必备的功力。班克罗夫特最符合这些条件。”(第4页)此乃知人之论。我想强调的是,用杨先生这番归纳评论班克罗夫特的话来评价杨先生及其史学,也是完全适用的,因为《探径集》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扣人心弦的议论,发人深思的观点,贴近时代脉博的思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不仅可读,而且耐读;它浓缩了先生漫长曲折的学术生涯,见证了老人探索创新的艰辛历程。
    我相信,作为杨生茂先生厚积薄发的学术结晶,《探径集》终将历久而弥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