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春秋谷梁传》所反映的社会和国家政治制度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孔子研究》 浦伟忠 参加讨论

自孔子开始,儒家就围绕着君臣关系、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作了许多的论述,这些论述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儒家伦理思想,同时也寄寓着他们建国、治国的理想。这些建国、治国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对后代的政体、国家制度给予了极重要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不是单方面的,儒家思想给时代以影响,反之,变化的、动荡的时代也给儒家思想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本文认为:对儒家的与伦理思想交融在一起的建国、治国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从诸侯分封到君主专制这一历史演化过程。
    同孔、孟、荀一样,《谷梁传》也对国家政治表示了热切的关注。《谷梁传》众多的论述,不仅有对政治制度的构思,而且有关于国家组织形式的设想。
    《谷梁传》的君、天子,决不是孔子、孟子的君、天子,而是荀子心目中的君、天子。荀子认为君主“尊无上”、“执(势)至重”的(《荀子·君子》),是国家政权的中心。为了巩固这个最高统治者的权力、地位,荀子强调君权必须集中,“事业听上”、“威不分”(《成相》),国家要听从君主的决断,君主的权威不能分散。《谷梁传》认为:在整个社会中,地位最高、最尊的是君、天子,权力最大的也是君、天子,无人可与匹敌。君、天子的命令不可抗拒,他的威权,就是以命令的形式表示出来的。
    在《谷梁传》里,君的至尊地位是以君臣的截然划分而突出的,表现在它把“世子”亦严格地划在臣的范畴。它虽然认为“天子世子世天下”(隐公五年),承认世子的嗣君地位及其尊贵,却仍然把世子划入臣的行列之中。在《谷梁传》构拟的国家机构中,一方面是天下一人的天子,一方面是以世子为首的臣。毫无疑问,这种将世子划入臣的行列中的作法,是为了突出天下一人、天子至尊,宣扬举天下而奉一人。世子与君的亲亲之情、世子的继嗣君身份,完全被臣的地位与义务所束缚。
    作为臣与作为子,虽然都是听命于尊长,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父子关系是一种血亲关系;君臣关系只是一种义合的关系。到了韩非子,君臣之间就变成了纯粹的利合关系。父子之义,逃于天下而无可避,无可去;而君臣关系却是松懈不固定,随时可以解脱的。《谷梁传》严格地以世子为臣,无疑是与加强君主权力相关的。在君主专制的政体里,除了天子一人而外,任何一个人都处于听命、服从的地位,处在等级森严的官僚阶层中。形形色色的官僚吏士,不过是专制君主的耳目臂膀而已,世子作为臣,也不过是这众多的官僚中的一个,他同他们一样,也要受君之役使。将世子划归臣的行列,君、臣的界线如此分明,是前此的儒家任何学派都没有的。
    在《周礼》里,言及服用、饮食时,往往王、王后、世子并论,世子的费用、开支,与王、王后一样,可以不受限制。它突出宣扬王的至尊地位和各种各样的威权,但并未对世子的地位和权利作一明确的设计。从《周礼》所设计的官制来看,臣之最高者为天官冢宰,而不是世子,因此可以认为,《周礼》中的世子,不在臣的行列,其地位当在冢宰之上。《仪礼·士冠礼》说:“天子之元子犹士也,天下无生而贵者也。”《礼记·郊特牲》也有这种说法。《礼记·王制》说:“诸侯世子世国,大夫不世爵。使以德,爵以功。未赐爵,视天子之元士,以君其国。”都认为天子、诸侯的世子尊同天子的元士,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同“臣莫尊于世子”的《谷梁传》不同。《谷梁传》隐公五年记曰:“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谷梁传》认为,王世子不能象王一样受诸侯之尊;王世子以王命会诸侯,乃是变之正,并非正礼。王世子不能会诸侯,是尊天子;王世子含王命会诸侯,也是尊天子。会诸侯是天子的权分,与王世子毫不相干,在《谷梁传》中,世子唯一得到确认的地位,是臣,最尊的臣。
    在《周礼》中,冢宰是六官之首,辅佐王治理国家。冢宰之职,《公羊传》以“相”名。《公羊传》隐公五年说:“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左传》有冢宰,而无国之宰。《公羊传》也认为“宰者何?官也”(隐公元年),称宰者,并非都是执政,也有宰士。所以,在《公羊传》、《左传》里,宰并不是后世“宰相”的意思。《谷梁传》的宰,却有“为政者”的意味。《谷梁传》僖公九年记曰:“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天子之宰,通于四海。”这儿的“宰”,显然是指为政者。在《谷梁传》里,没有《公羊传》“宰士”之说,也没有以宰为官名的说法。“天子之宰,通于四海”之“宰”,是与《荀子》、《周礼》的冢宰相近的。《荀子·王制》说:“本政教,正法则,兼听而时稽之,度其功劳,论其庆赏,以时顺修,使百吏免尽而众庶不偷,冢宰之事也。”又说:“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从荀子所述冢宰之职来看,冢宰实际上是百吏之长,集国家政务于一身之人。荀子还有“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荀子·王霸》)无论其名为相,还是冢宰,都是指国家政务的实际主持人,也就是《谷梁传》所说通于四海之宰。在春秋战国时期,主持国家政务的大臣也确实存在,因此《荀子》、《周礼》、《谷梁传》对此有所反映。《谷梁传》认为,这些为政者,实际上是权臣。《谷梁传》桓公十一年记曰:“祭仲易其事,权在祭仲也。死君难,臣道也。今立恶而黜正,恶祭仲也。”祭仲是郑的为政者,其权势之大,竟可以废立诸侯国君。对这些违犯臣道的权臣,《谷梁传》是深恶痛绝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