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碑记载家族历史 据了解,杨良瑶(公元736—806年)系云阳县龙云里(今属泾阳县云阳镇)人,有两个孩子,20岁左右成为朝廷的宦官,先后侍奉过唐朝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四代皇帝。特别是到唐朝中后期,他的权力越来越大,在掌控军政权力和皇帝废立方面,甚至有宰相大员难以企及的权力。死后归葬京兆府云阳县龙云乡,即今天的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云阳镇。 据“唐故杨府君神道之碑”记载,杨氏世代荣耀。其曾祖为唐初功臣,官至云麾将军、右威卫中郎将;祖父怀贞,为许州别驾;父亲彦昱等,皆为处士。唐肃宗永泰元年(765),杨良瑶奉命说服在慈隰一带叛乱的狼山部落;代宗大历六年(771),宣慰安南、广府,不辱使命;德宗兴元元年(784),赴回纥求师成功,挽救了唐王朝的危局。贞元元年(785)四月,受命出使黑衣大食,成为我国第一位航海抵地中海沿岸的外交使节。回国后受命主持修葺历代唐陵,参与洛阳平叛,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取得平藩战役的胜利。最后,杨良瑶以本官领右三军僻仗,凭借功勋,成为唐顺宗非常倚重的掖庭重臣。 文献记载,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怛逻斯战役后,大唐帝国与黑衣大食基本确定了各自在中亚细亚的势力范围,但天宝十四载(755年),崛起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政权,趁机夺取了长安至天山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诸镇。 为抵御吐蕃,唐德宗制订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外交政策。同时,大食与唐王朝长期保持着通使外交关系。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八月大食遣使节朝贡开始,至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九月最后一次外交使节离唐回国,前后148年间进入唐都长安的大食使节有39次之多。 值得注意的是,该神道碑正文行书镌刻,用了许多简笔字,与当今简化汉字有相似之处。比如“请”写作“请”,“继”写作“继”,“万”写作“万”,“迩”写作“迩”,“尔”写作“尔”,“辅”写作“辅”,“弥”写作“弥”等等。这些汉字简笔字的使用,对于研究唐代文字史,有着相当重要的启迪和帮助。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