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李大龙 参加讨论

乌桓是秦汉时期活跃在东北边疆地区的民族,本东胡之一部,三国时期称之为乌丸。曹操征乌桓是汉末至三国时期我国边疆的重要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导致了乌桓最终消失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中。
    
    东胡是秦统一中国之前我国北疆地区强大的民族政权。《史记·匈奴列传》载:“当是之时,秦晋为强国……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东胡、山戎。”又载:“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可知,东胡在春秋战国时期大致分布在燕国北部,并对燕国北部边疆的安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强盛时期的东胡不仅威胁着燕国,而且也阻碍了我国北疆的另一个民族——匈奴的崛起,因而匈奴和东胡发生冲突便是必然的结果了。《史记·匈奴列传》详细记载了这一过程:“是时东胡强盛,闻冒顿杀父自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头曼时有千里马。冒顿问群臣,群臣皆曰:‘千里马,匈奴宝马也,勿与。’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而爱一马乎?’遂与之千里马。居顷之,东胡以为冒顿畏之,乃使使谓冒顿,欲得单于一阏氏。冒顿复问左右,左右皆怒曰:‘东胡无道,乃求阏氏!请击之。’冒顿曰:‘奈何与人邻国爱一女子乎?’遂取所爱阏氏予东胡。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问群臣,群臣或曰:‘此弃地,予之亦可,勿与亦可。’于是冒顿大怒曰:‘地者,国之本也,奈何予之!’诸言予之者,皆斩之。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后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匈奴和东胡的战争造成了两个结果:一是匈奴自此之后开始称雄于我国北疆地区,另一个是东胡作为一个政权消失了,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个民族。《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是这样记载的:“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乌桓是一个以游牧和射猎为生业的民族,“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1](卷90,《乌桓传》)自东胡被匈奴大败之后,乌桓一直臣服于匈奴,岁向匈奴交纳一定数量的牛、羊、马皮,称之为“皮布税”。也正因为乌桓是匈奴的藩属,所以在汉武帝解决匈奴问题的时候,乌桓也是西汉打击的对象,史书称“断匈奴左臂”。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派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领兵五万进攻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1](卷90,《乌桓传》)乌桓由此成为西汉的藩属边疆民族,同时也成为西汉控御匈奴的重要力量。西汉为使乌桓摆脱匈奴的控制,曾经严令匈奴不得接受乌桓的降人,同时又让乌桓不得交纳匈奴“皮布税”:“汉既班四条,后护乌桓使者告乌桓民,毋得复与匈奴皮布税。匈奴以故事遣使者责乌桓税,匈奴人民妇女欲贾贩者皆随往焉。乌桓距曰:‘奉天子诏条,不当予匈奴税。’匈奴使怒,收乌桓酋豪,缚到悬之。酋豪昆弟怒,共杀匈奴使及其官属,收略妇女马牛。”(注:参见《汉书》卷94下《匈奴传》,又见于《资治通鉴》卷37、《通志》卷199、《册府元龟》卷995等史书。)进入东汉时期以后,乌桓的势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最初经常和匈奴联合寇扰代郡等边郡,建武二十五年(49),辽西乌桓郝旦等922人领众出降东汉王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1](卷90,《乌桓传》)乌桓不仅成为东汉的藩属,而且也是东汉控御匈奴、鲜卑的重要力量,我们在《后汉书》之《匈奴列传》和《乌桓鲜卑列传》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方面的记载。(注:关于乌桓在东汉控御匈奴、鲜卑方面的作用,可参见李大龙:《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80—84页。)在充分利用乌桓势力维护北疆安定的同时,东汉和乌桓的关系也存在着时有冲突的一面。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汉王朝为达到控制乌桓的目的而采取的分化政策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前所述,乌桓曾经两次大规模降汉,第一次被西汉安置在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不仅没有册封一个乌桓王,而且是分别安置的;第二次被东汉安置在“塞内”即长城以内,采取的也是分别安置的方式。也正是这种分别安置的政策,导致乌桓在降服于两汉王朝之后,长期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对乌桓的发展起到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引起乌桓的反抗也是必然。
    两汉王朝对乌桓分别安置的政策也对三国时期乌桓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末,乌桓不仅没有实现民族的统一,而且还以地域为单位形成了辽西、上谷、右北平及辽东属国等几大政治集团。《三国志·魏书·乌丸传》载:“汉末,辽西乌丸大人丘力居,众五千余落,上谷乌丸大人难楼,众九千余落,各称王,而辽东属国乌丸大人苏仆延,众千余落,自称峭王,右北平乌丸大人乌延,众八百余落,自称汗鲁王,皆有计策勇健。”特别是灵帝后期丘力居死后,其从子蹋顿即立,“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乌桓逐渐强盛,内部开始凝聚为一个政治实体。强盛起来的乌桓,面对此时中原的内乱,不仅称雄北疆,不断寇扰边郡,而且往往和一些割据势力联合,参与中原地区的战争。《三国志·魏书·乌丸传》载:“然乌丸、鲜卑稍更强盛,亦因汉末之乱,中国多事,不遑外讨,故得擅漠南之地,寇暴城邑,杀略人民,北边仍受其困。会袁绍兼河北,乃抚有三郡乌丸,宠其名王而收其精骑。其后尚、熙又逃于蹋顿。蹋顿又骁武,边长老皆比之冒顿,恃其阻远,敢受亡命,以控百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