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李大龙 参加讨论

曹丕废汉建魏之后,最初依然设置护乌桓校尉一职主管乌桓事务,《三国志·魏书·鲜卑传》有载:“文帝践祚,田豫为乌丸校尉,持节并护鲜卑,屯昌平。”但此后,护乌桓校尉则成为了幽州刺史的兼职之一。《三国志·魏书·毋丘俭传》载:“青龙中,帝(明帝)图讨辽东,以俭有干策,徙为幽州刺史,加度辽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率幽州诸军至襄平,屯辽隧。”同书卷16《杜恕传》载:“(杜恕)屡在外任,复出为幽州刺史,加建威将军,使持节,护乌丸校尉。”护乌桓校尉一职的这一变化,一方面反映了魏在不断加强对东北各族的统治,另一方面则是乌桓不断弱化又分居各郡难以形成较强势力的表现。
    至于魏对乌桓采取的具体政策,基本上可以用“伐叛柔服”加以概括。内迁之后的乌桓由于已经分布在州郡范围之内,魏对他们的政策基本上趋于内地化,成为了州郡的编户齐民,不仅要缴纳田赋、户税,而且也要服徭役,参与征战。《三国志·魏书·牵招传》载牵招出任雁门太守时曾经“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此即例证之一。面对乌桓的反叛,则采取了严厉的镇压政策。史载,田豫为护乌桓校尉时,“乌丸王骨进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单将麾下百余骑入进部。进逆拜,遂使左右斩进,显其罪恶以令众。众皆怖慑不敢,便以进弟代进。自是胡人破胆,威震沙漠。”[2](卷26,《魏书·田豫传》)可知魏对乌桓的镇压也是很残酷的。
    
    曹操征讨三郡乌桓其影响是深远的,不仅完成了对北方的统一,有助于北疆地区的安定,而且中断了乌桓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乌桓人最终融合于汉等其他民族提供了前提。
    曹操北征乌桓的胜利,首先是将北疆分立的各政权纳入到了自己的管辖之下,实现了对北部地区的统一。曹操统一的这些政权,既有地方官割据形成的势力,如辽东太守公孙康割据辽东等,也有各地的乌桓势力,如代郡、上郡等地的乌桓等。公孙康政权地处辽东,曹操铲除袁绍势力和征服乌桓之前,自以为地处偏远,且处于袁绍势力和乌桓的东北后方,并没有臣服于曹操。曹操征服乌桓后,由于袁尚、袁熙等袁绍残余势力逃入辽东,因而曹操部将多劝说曹操乘胜征讨公孙康。曹操对公孙康采取了威慑的政策,“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即迫降公孙康。曹操是这样解释其政策的:“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公孙康在见到乌桓蹋顿等已经为曹操灭亡,而曹操大军已经逼近辽东的情况下,为避免遭到征服,只有杀袁尚、袁熙称臣于曹操一途了。九月,曹操从柳城撤兵,不久公孙康即斩袁尚、袁熙及苏仆延等,将其人头送到曹操面前。曹操自柳城撤兵,不是由原路返回,而是走南路,向西南方面行进。十一月返抵易水,代郡乌桓行单于普富虑、上郡乌丸行单于那楼等遣其名王前来朝贺,表示归服。就这样,曹操不仅征服了乌桓,稳定了北疆,而且也铲除了袁绍残余势力,根除了心腹大患,同时也迫降了公孙康等其他割据势力,幽、冀等地不再有重大反对力量存在,实现了对北部地区的统一。
    其次是为整军南下,专力对付割据江东的孙权政权,以及亡命西南的刘备政权解除了后顾之忧。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实际上最主要的对象并不是乌桓,而是以乌桓为依托的袁氏兄弟。在曹操争夺天下的过程中,袁绍势力是其北部强大的对手之一,袁绍病死之后,该势力在曹操的打击下虽然遭到惨败,但袁尚、袁熙等袁氏兄弟却逃入了乌桓。如前所述,在曹操征讨袁谭的过程中,乌桓曾经试图发兵帮助袁谭,只是被曹操派遣的牵招说服了,尽管此事并没有影响到曹操讨灭袁谭势力,但却足以使曹操认识到袁氏兄弟和乌桓联合所带来的后果,这也是曹操在诸将的反对之下而最终采纳郭嘉建议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曹操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袁尚亡命乌桓也确实有利用乌桓东山再起的企图,前引史书所载“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也说明袁尚的企图并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一方面,乌桓早在袁绍时期双方就已经结成了巩固的联盟,乌桓首领不仅得到了册封,而且双方实行了和亲,袁绍就是依靠乌桓的势力达到了兼并公孙瓒的目的;另一方面,大量汉族“吏人”亡归乌桓也极容易成为袁尚恢复势力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铲除袁绍残余势力最有利的时机自然就是双方的联合尚处在萌芽状态时。征讨的结果也恰如郭嘉所分析的那样,曹操很顺利地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不仅解除了来自于北部的威胁,可以专力于对付南方的孙权、刘备等势力,而且也获得了乌桓“突骑”,增加了获胜的概率。平定三郡乌桓后,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1](卷90,《乌桓传》)这些“徙居中国”的汉人和乌桓等边疆民族部众无疑增加了曹操的实力,而更值得重视的是胡人善骑射,一大批乌桓人直接参与了曹操的统一战争,史载“及幽州、并州(阎)柔所统乌丸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2](卷30,《魏书·乌丸传》)
    最后是中断了乌桓实现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为乌桓人最终融合于汉等其他民族提供了前提。自东胡被匈奴打败之后,乌桓一直臣服于匈奴,后为西汉臣服,被迁徙到长城脚下,分别安置,自此乌桓长期陷于分裂的状态。东汉末期,中央王朝衰弱,割据势力并起,为乌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灵帝时期,上谷乌桓大人难楼、辽西大人丘力居、辽东大人苏仆延、右北平大人乌延等纷纷自封为王,不仅说明乌桓各部已经加强了内部的统一,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政权,而且也蕴涵着实现民族统一的趋势。进入献帝时期以后,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取代了丘力居,“总摄三王部,众皆从其教令”,标志着乌桓已经走上了实现民族统一的道路。但是,这一历程随着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尤其是蹋顿的被杀和部众的再次内迁而中断了,由此乌桓走上衰落乃至融入其他民族的进程。南北朝时期,乌桓被称之为“杂胡”,乃至于“其诸方杂人来附着,总谓之乌丸,各以多少称酋、庶长”,[3](卷113《官氏志》)乌桓作为一个古族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总之,曹操征乌桓是曹魏时期北疆地区的一件大事,尽管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和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统一乌桓,而是为了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但却最终起到了统一乌桓、安定北疆的作用,并对乌桓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乌桓和我国其他民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范晔。后汉书[Z].北京:中华书局,1965.
    [2]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Z].北京:中华书局,1959.
    [3]魏收。魏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