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集刊》 李大龙 参加讨论

乌桓参与中原地区的内战早在丘力居时期就已经存在。丘力居首先是参加了泰山太守张举的反汉活动。据《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载:“光和中,凉州贼起,发幽州突骑三千人,假瓒都督行事传,使将之。军到蓟中,渔阳张纯诱辽西乌丸丘力居等叛,劫略蓟中,自号将军,略吏民攻右北平、辽西属国诸城,所至残破。瓒将所领,追讨纯等有功,迁骑都尉。属国乌丸贪至王率种人诣瓒降。迁中郎将,封都亭侯,进屯属国,与胡相攻击五六年。丘力居等钞略青、徐、幽、冀,四州被其害,瓒不能御。”《后汉书·乌桓传》对此也有概要记载:“中平四年(187),前中山太守张纯畔入丘力居众中,自号弥天安定王,遂为诸郡乌桓元帅,寇掠青、徐、幽、冀四州。五年,以刘虞为幽州牧,虞购募斩纯首,北州乃定。”可知早在汉灵帝后期乌桓就已经成为了割据分裂势力利用的对象。其次是插手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争斗。《后汉书·乌桓传》载:“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袁绍最终依靠乌桓的力量打败了公孙瓒。最后是和袁绍父子结成联盟,“复图中国”。袁绍是汉末割据冀州等地的分裂势力,为了图谋霸权,袁绍对乌桓采取了积极拉拢的政策,双方不仅结成了和亲关系,而且据《后汉书·乌桓传》载:“绍矫制赐蹋顿、难楼、苏仆延、乌延等,皆以单于印绶。后难楼、苏仆延率其部众奉楼班为单于,蹋顿为王,然蹋顿犹秉计策。广阳人阎柔,少没乌桓、鲜卑中,为其种人所归信,柔乃因鲜卑众,杀乌桓校尉邢举而代之。袁绍因宠慰柔,以安北边。”袁绍死后,其子袁尚依然奉行依靠乌桓的政策,试图与曹操对抗,“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尚欲凭其兵力,复图中国”[1](卷90,《乌桓传》)乌桓势力本来就是为袁氏所用,现在袁尚来投,加之袁谭、袁熙也先后投靠,与之相结,自然成为曹操北方的严重威胁,由此也导致了曹操对乌桓的征讨。
    
    在如何对待乌桓的问题上,曹操势力内部意见并不统一。多数将领认为:“袁尚,亡虏耳,夷狄贪而无亲,岂能为尚用?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2](卷1,《魏书·武帝纪》)主张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刘备和刘表方面。唯有郭嘉认为:“公(操)虽威震天下,胡(乌桓)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且袁绍有恩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服,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乌丸之资,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动,民夷俱应,以生蹋顿之心,成凯觎之计,恐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2](卷14,《魏书·郭嘉传》)应该说,郭嘉的分析更符合当时的局势,因为对于曹操来说,如果不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而任其和乌桓联合,不仅难以安定幽、冀等地区,而且还有可能使袁绍的残余势力死灰复燃,而此时的刘表和刘备尚未实现联合,对曹操构成的威胁并不紧迫,所以曹操最终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决定出兵乌桓。
    为了顺利达到消灭袁尚、袁谭、袁熙等兄弟的目的,曹操在进军的同时也联络了一些北部地区的割据势力,其中右北平的田畴即是其联络的对象之一,田畴在曹操进攻乌桓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田畴,右北平无终人,曾经诏拜骑都尉,辞不受,后受到公孙瓒排挤回归故里,纠集宗族及其他附从者五千户。田畴不仅“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法重者至死,其次抵罪,二十余条。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班行其众,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俨然成为一方割据势力,而且“北边翕然服其威信,乌丸、鲜卑并各遣译使致贡遗,畴悉抚纳,令不为寇”,也得到了乌桓、鲜卑等北疆民族的尊重。正因为如此,袁绍及其子袁尚曾经数次招降田畴,许以将军一职,但均为田畴拒绝。田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2](卷11,《魏书·田畴传》)所以曹操遣使和田畴联络时,田畴出任了蓨令一职,随从曹操北征。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督军北上,开始进攻乌桓。 郭嘉认为:“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督军急进,很快抵达无终。时值初夏多雨,滨海低洼之地“泞滞不通”,而且诸多要塞关口都有乌桓兵驻守,军队很难通过,遂问计于田畴。田畴认为:“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建议曹操另择一途北上:“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嘿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之首可不战而禽也。”曹操十分赞赏田畴的建议,一方面令军士在水侧路旁树起写有:“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的木桩,另一方面让田畴率部下为向导,出卢龙,历平冈,直趋柳城。[2](卷11,《魏书·田畴传》)乌桓在曹军距离柳城只有二百多里的时候才发现曹军,袁尚、袁熙与蹋顿及辽西单于楼班、右北平单于乌延等率数万骑后仓促迎战。史载“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前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万余口”,[2](卷1,《魏书·武帝纪》)乌桓辽东单于苏仆延与袁尚、袁熙等仅率数千骑亡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军大获全胜。九月,为免遭大军征讨的公孙康斩杀苏仆延与袁尚、袁熙等,献首级于曹操,曹操顺利实现了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征服乌桓的目的,史书称:“太祖潜师北伐,出其不意,一战而定之,夷狄慑服,威振朔土。遂引乌丸之众服从征讨,而边民得用安息”。[2](卷30,《魏书·乌丸传》)曹操征服三郡乌桓之后,将其余众一万余落迁入中原,精选乌桓骑兵编为队伍,仍然以乌桓大人率领,随同曹操征战各方,为曹操成就霸业起到了一定作用,史称:“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2](卷30,《魏书·乌丸传》)
    
    曹操征伐乌桓之后虽然采取了迁徙的政策,但内迁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乌桓部众还是留在了三郡(辽东、辽西、右北平),其他地区也有乌桓部众存在,对于这些乌桓部众,曹魏政权依然采取了两汉以来的政策,即设置护乌桓校尉及由各郡分别进行管理,“伐叛柔服”。[2](卷26,《魏书·牵招传》)
    东汉末期,虽然中央王朝对地方的控御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地方上也出现了众多的割据势力,但自西汉时期就设置的主要管理乌桓事务的护乌桓校尉一直存在,并发挥着一定作用。曹魏政权出现后基本上沿用了前代的制度,但也有一些变化。
    据《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载:袁绍称雄北部与公孙瓒对抗,当时阎柔即被袁绍委任为护乌桓司马,统领招募的乌桓、鲜卑军队和公孙瓒对抗。 建安四年(199),“太祖与袁绍相拒于官渡,阎柔遣使诣太祖受事,迁护乌丸校尉……太祖破南皮,柔将部曲及鲜卑献名马以奉军,从征三郡乌丸,以功封关内侯。”这是曹操任命的第一个护乌桓校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准备征讨乌桓,至柳城,复命牵招代为护乌桓校尉。牵招也是袁绍的部将,兼任督军从事,负责统领乌桓突骑,后降服于曹操。曹操之所以任命牵招为护乌桓校尉,是因为在曹操与袁谭决战的时候乌桓想发兵助谭,而牵招劝退了乌桓军队。对此,《三国志·魏书·牵招传》载:“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以招尝领乌丸,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自称平州牧,遣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忠亦在坐。峭王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言当白天子,更假真单于,是也。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又有扶余、貊之用;当今之势,强者为右,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伐叛柔服,宁静四海,汝君臣顽嚚,今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侮弄神器,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徒跣抱招,以救请忠,左右失色。招乃还坐,为峭王等说成败之效,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敬受敕教,便辞辽东之使,罢所严骑。”也正是牵招在处理此事中的非凡表现,被曹操任命为护乌桓校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