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集聚全国世界史学科力量,构建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 形成多方位学术合作机制,推进世界史学科发展”为宗旨, “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首届学术年会于2004年12月16-1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30余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这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在全学科范围举行的最高层次的学术盛会。 中国史学会名誉理事、首都师范大学名誉校长、 著名史学家齐世荣先生做了大会主旨发言:“在半个世纪内把我国世界史学科提高到世界水平”。他回顾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将其概括为“三个阶段六代人”。第一阶段从19 世纪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世界史学科的草创时期,这个阶段按照代际划分是两代人,陈翰笙、雷海宗、周谷城等为代表的老先生们通晓古今、学贯中西,语言功底深厚,开创了我国的世界史研究事业。第二阶段从建国到1966年,也可以分为两代人,这一阶段是承前启后的打基础时期,世界史的学科体系开始建立,研究的领域逐步由“西洋史”扩大到亚洲、拉美、非洲等全球范围,出现了学科内部的分工,但受苏联体系的影响很大,因此有创见的成果还不多。即便如此,这个阶段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为现在培养了大批的学科骨干。第三个阶段是1978年至今,是世界史研究向专精方面发展的时期,不仅著述丰富,而且人才济济,但也存在年轻学者知识面比较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的问题。他寄语广大中青年学者,希望他们扩大知识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守岗位,加强合作,努力培养后继人才,更好地承担起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使命。 中国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研究员做了大会主题报告,他指出,当今的历史条件为哲学社会科学,也包括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学科体系中缺乏沟通和合作的现状却成为某种制约,比如横向的国别史研究、纵向的断代史研究以及各种专门史研究的划分模式,不仅割裂了世界史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违背了世界史本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使我们难以全面准确地认识当前一些紧迫问题的历史根源及其借鉴意义。本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响应时代的需要,规范世界史学科体系,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加强沟通与合作,以期世界史研究获得新的突破。 与会学者围绕本次年会的中心议题--世界史体系构建与学科建设进行了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 潘光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在“关于新世纪世界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思考”的大会发言中认为,党中央关于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为历史学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但是现有的世界史研究水平还不高,需要加以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就此,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要加强资料建设,不仅要引进和翻译最新的外文档案,而且要改进史料的编纂方法,通过各单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二是20世纪历史研究需要更大的投入,充分利用史料比较丰富的优势,对还比较新鲜的这段历史过程有更加完整的认识;三是重视世界文明和文化的比较研究,不能满足于对各种文化的粗浅描述,要站在世界文化多样并存的高度进行研究,同时要注意避免把经济、政治和文化机械地挂钩。他还建议对大学、中学历史教材进行重新编写,改变现有教材陈旧过时,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状况。 李世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在“世界史学科新体系的构建与诠释”的发言中,主张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将整体史观和现代化理论相结合,构建世界史学科新体系。他认为,主张世界史是由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过程的整体史观开拓了世界史体系研究的新思路,但是其上限划到地理大发现并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样的划分方法一方面不能够解释在这之前的局部整体化进程,另则也容易把世界史的主体部分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学界信息上,难免陷入“西欧中心论”的怪圈。地理大发现只是加速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而不是开创了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在地理大发现以前,北欧、非洲、南北美洲、南亚、东亚、东南亚,人类在各个地区从分散走向整体,形成了不同的贸易圈。地理大发现只是把这些贸易圈连在了一起。因此,世界历史应该有两方面的含义,从范围上讲,是指包括各个国家在内的整个世界,从程度上讲,是指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各民族、各个国家和各个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具有统一性的有机体。基于以上观点,他呼吁现在不要忙于体系范式的推翻和重建,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弄清楚重大理论问题,同时发展和完善现有的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 郑寅达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针对目前世界史学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他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教学实践活动,指出现在世界史体系范式的不统一和多线并存的状况,一方面使我们认识世界史的水平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世界史体系应用上的杂糅。比如,世界史按照传统划分方法,可以划分为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但贯穿这三个阶段的世界史体系思路可能分别是整体史观、现代化理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说。考察一下现有的世界史教材就会发现,我们对世界史各段所运用的理论范式可能是不同的:古代中世纪采用文明史观,近代史则用现代化理论,而现代史又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说。也许每种理论范式各有所长,但是不应该实用主义地各取所需,至少同一套教材前后应保持一致。他还建议通过建立世界史博士论文网络,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