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构筑一流的世界史学术平台(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探索与争鸣》 陈波 参加讨论

刘新成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发言的题目是“关于世界通史教学和研究的思考”,他认为,我国通史教育中一个突出问题是“通史不通”,主要是横向不通。打破原有的国别史、地区史,强调横向联系的努力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更不用说对彼此互动机理的研究了。其次,“西欧中心论”色彩严重,比西方学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虽然批判这种倾向的声浪不小,但只是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缺乏学理角度的深刻反思。他还介绍了作为国际史学界热门话题的全球史研究的一些情况,指出我国学者在全球史研究中回应迟钝乃至失语是不正常的。鉴于历史研究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所以要发挥我们自己的主动性,在这个领域不能让渡知识生产和消费的主导权。基于以上看法,他建议将世界史设为大学本科人文素质必修课。
    侯建新教授(天津师范大学)以自己近期正在研究的一个问题--“封建”一词的语义演化作为案例说明,对当前世界史研究中基本概念的规范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紧迫任务。他说,在我国现有的世界史教学中,有很多概念是混淆不清的,“封建”或者“封建主义”即是一例。这种混乱在很大程度上要么是概念本身在沿袭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要么是学者在引进西方对应词汇时产生了误读。比如,“封建”一词在内涵上发生显著变化就是在近代,严复等学者在翻译“feudalism”时, 受到当时盛行于西方的社会进化图式论的影响,将这个本来是描述西欧中世纪的特定历史现象的词语对应于中国古代历史。从此以后,按照西方语汇和社会发展范式解释中国历史就由此盛行,甚至逐渐将其模式化。他提出了几个解决问题的方案:一是按照经典作家的真正的本意,实际上也就是按照历史本身的真实状况来翻译;二是泛译,如把封建这个词泛译化--外延上赋予它和传统社会相当的含义,只是在理解西欧和中国的封建社会时,其特点由学者们来具体释定;三是淡化,但这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类似的概念问题应该说是屡见不鲜,关键是如何去规范它。这个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认为要加强各地学者,或者中外学者之间的交流,首先要澄清概念,否则学术探讨就没有了一致的逻辑起点,难免会产生分歧。
    王敦书教授(南开大学)的发言首先对现在几个比较有生命力的世界史体系范式的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番梳理,并列出分别与之对应的专著或教材。他认为各种体系范式各有侧重,在研究方法和关注视角上相互补充,并呼吁:提高世界史博士点专业设置的级别,与中国史同为一级学科;在历史学本科阶段,有必要引导学生精读一两本外文原著,一则接触国外先进的史学理念,二则提高他们的英文水平。
    刘德斌教授(吉林大学)的发言题目是“‘全球史观’问题:困局与机遇”, 通过对全球史观的分析与阐释,指出它面对全球化理论的挑战表现出来的局限性。他认为,巴勒克拉夫所开创的全球史观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该理论并没有渗入到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精髓中去,所以影响力有限;二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要求全球史观进行自我更新,它不能再仅仅满足于对非西方国家历史的公正阐释的追求,不能再仅仅关注于是将欧洲还是将亚洲置于近代以来历史核心地位的权衡,而是体现为一种新的世界历史诠释体系的构建,体现为对“西方中心论”和原有意义上全球历史观的双层超越;三是全球史观必须汲取全球化理论群的养分。要保持历史学科的活力,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是必要也是必需的。
    黄洋教授(复旦大学)在题为“古代世界的‘东方主义’”的发言中, 运用知识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东方”话语体系的观念建构。他以《荷马史诗》和希罗多德的《历史》为例,通过对其文本语言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东方”这个话语体系是如何在古希腊文化中被建构出来并传递的。这种观念的塑造对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念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内在逻辑给西方提供了一种优越性:一方面使得这个话语体系能够成为一种用来统治东方或主宰东方、对东方占有优势的方式;同时这种对东方人、东方世界的观念,又成为西方文化内在的一部分,反过来对塑造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也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王加丰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在大会发言中以道格拉斯·诺思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为例,说明我们有些学者在引进西方的某些理论时,并没有考虑到它的产生背景和时效性。作为对资本主义起源的一种解释,诺思的理论是由于新自由主义的需要而针对西方当时的福利国家资本主义面临的问题所提出来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因此不能被看成一般的历史哲学。
    大会发言后,与会学者分为3个小组进行讨论。大家根据大会提出的要求,除了简要介绍本人提交的论文之外,还探讨了世界史学科的建设问题。
    在大会交流中,陈勇教授(武汉大学)代表古代中世纪史组发言, 他介绍了与会者最近关注的问题与热点,其中对古代医学社会史的研究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兴趣,类似这样的题目开拓了史学研究的视野,有积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该小组还对世界史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建议,提出在集体性的教材编纂中,承担有关章节的教师一定要细致认真地从事教材的编写,并且真正做到让有所长者论所长,这样我们的教材才能出精品。
    王玮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在代表近现代史组发言时指出, 美国史依旧是世界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提交的论文中所占比例较高;冷战史作为专题史的新热点,提交的论文也不少,成为近年来富有潜力的学术增长点。该小组的学者还对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李巨廉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呼吁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王斯德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认为,现在的教材编撰可以自成一体,要多样化、个性化,不宜搞大一统;叶书宗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建议加强世界史资料建设,不仅着眼于引进,更要认真地组织翻译和编纂工作。
    杨豫教授(南京大学)主持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组的讨论,他在交流发言中指出,世界史体系并不是客观历史本身,它是历史学家用某种理论把历史的资料联系起来,建构成叙述文本的方法,因此从本质上讲,它是人们对客观历史的理解和阐释体系。他呼吁多关注一些中层理论的建设,即既不忙于追求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也不是单纯去搞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证或是考查,而是要在中间这个层次上,在一定的时段里面,一定的区域里面,寻找到能够有效解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中层理论。
    凝聚共识,加强合作--会议上提出的关于重新构建世界史体系的设想, 以及关于推进学科建设的建议,必将对未来若干年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