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二十世纪文献辨伪学述略(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刘重来 参加讨论

查近年出版的各类文献学专著、教材,如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7年版),张家潘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杨燕起等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张大可主编的《中国历史文献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版), 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等等,都设有“辨伪”或“辨伪学”一目。孙钦善在《中国古文献学史》“绪言”中也指出:“古文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诸如注解、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可见它是一个成熟的学科。”他也是把辨伪作为文献学分支学科来对待。在此书中,孙钦善系统论述了著名辨伪学家如刘知几、欧阳修、朱熹、胡应麟、阎若璩、姚际恒、崔述等的辨伪成就,对各代辨伪特点作了精辟分析。如他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伪甚于辨伪。至隋及初唐,则信伪甚于辨伪”,“时至中唐,独立思考,质疑辨伪的风气才逐步展开”,“唐代中后期的辨伪,揭开了文献辨伪学在宋代更加广泛、深入发展的序幕”。这些看法,都很有见地。最近,又出了辨伪类新著。如邓瑞全等主编的《中国伪书综考》(黄山出版社1998年版)、杨绪敏著的《中国辨伪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文献辨伪学已成为全国不少高校中文、历史、图书情报等系开设文献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成为文献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习、研究的重要课程。有的高校,如西南师大就为中国古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古籍辨伪”课程多年。有的高校,如华中师大还编写了《辨伪学讲义》(杨昶编写,收入《国学知识指要》一书,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这说明在培养辨伪人才上已开始重视学科建设。
    四、自成系统的台港文献辨伪
    自50年代以来,台、港的典籍文献辨伪,因历史的原因而自成系统地发展着,出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辨伪成果。
    纵观台湾的文献辨伪研究成果,不少是围绕历史上有真伪争议的典籍进行深入的辨伪考证。如对《尚书》,特别是《古文尚书》的辨伪,自50年代起持久不衰,不仅有对全书的辨伪,也有对某些篇章的辨伪。如罗锦堂《尚书伪孔传辨》(《大陆杂志》17卷12期,1958年12月),屈万里《〈尚书〉中不可尽信的材料》(台湾《新时代》1 卷3 期, 1961年3月),尚逵斋《尚书金縢之谜》(《建设》10卷3期,1961年8月),毛宽伟《尚书金縢疑辨》(《达德学刊》2期,1964年1月),于大成《谈伪古文尚书》(台湾《新生报》1968年7月30日),朱门《古文尚书真伪之辨》(《台湾日报》1971年2月28 日),周凤五《伪古文尚书问题重探》(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4年,屈万里指导),庄雅州《大禹谟辨伪》(《孔孟月刊》17 卷2期,1978 年10 月), 许锬辉《伪古文泰誓疏证》(《木铎》8 期, 1979年12月),朱廷献《泰誓真伪辨》(《孔孟月刊》19卷4期, 1980年12月),饶宗颐《论古文尚书非东晋孔安国所编成》(《选堂集林》上册,台北明文书局1982年版),钟克豪《尚书伪文丛考》(台北, 1983年撰者印行),朱廷献《尚书金縢 篇考释》(《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8卷4期,1985年4月)和《今古文尚书之传授及其伪篇考》(《尚书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值得注意的是,对历代学者都认为是伪作的《古文尚书》,也出现了新的观点。如王保德《〈古文尚书〉非伪作的新考证》(《文坛》124-129 期, 1970 年10 月-1971年3月)及《再论〈古文尚书〉非伪作的新考证》(《建设》26 卷8期-27卷3期,1978年1月-8月)。其他典籍辨伪或研究辨伪学家的论文也见于众多学术刊物之中。如张严《孝经郑注真伪辨疑》(《孝经通识》,台北商务印务馆1970年版),方炫琛《春秋左传刘歆伪作窜乱辨疑》(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9年,周何指导),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年,刘纪曜指导)等。
    香港的典籍辨伪成果,最令人瞩目的是香港中文大学郑良树编著的《续伪书通考》三巨册(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版)。这是继40年代张心澂《伪书通考》之后又一部集典籍辨伪大成的著作。按该书“凡例”所言,全书搜录的辨伪成果主要有以下4种:1.“散见学报、 学术期刊之辨伪论文”;2.“新刊之古籍,书前、书后涉及辨伪之序、跋”;3.“各专书内涉及辨伪之章节,或著录其书名、作者及主要之结论”;4.“已入《古史辨》而为新、旧版《伪书通考》所未搜及者”。全书编排有序,将辨伪之典籍分为经、史、子、集4部分,每部分又再分类。 如经部又分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经总类、四书类、小学类等9类;而史部则分正史类、编年类、别史类、杂史类、 地理类、史评类等6类。所收辨伪成果,古今、两岸学者的皆有。 如郑樵、朱熹、欧阳修、王应麟、钱大昕、方孝儒、梁启超、余嘉锡、胡适、傅斯年、顾颉刚、钱穆、冯友兰、岑仲勉、马叙伦、杨伯峻、屈万里、张岱年等。可以说,是《伪书通考》之后又一次典籍辨伪成果大荟萃、大检阅。该书以编著者的论文《论古籍辨伪学的新趋势》代序,开宗明义就从古籍辨伪与古史辨伪的关系上阐明典籍辨伪的意义。他说:“古籍辨伪学和古史辨伪似乎是双胞胎的孪兄弟。古籍如果是伪造的,书内所载的古史恐怕就有问题;研究古史的虽然未必一定要同时研究古籍。不过,他却不可轻易忽视古籍真伪的问题。所以,它们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从事古史研究的人,固然不可忽视古籍的真伪;从事古籍辨伪的人,也应知其对古史的影响和震撼力量。”为了方便查阅,该书还附有《〈伪书通考〉正续编考订古籍索引》及《〈伪书通考〉正续编资料索引》。郑良树先生还著有《古籍辨伪学》(台湾学生书局1986年版),是近些年典籍文献辨伪学研究的重要著作。他的论文《疑古与复古--论古籍辨伪的方向》(《书目季刊》29卷1期),认为70 年代末期以后,在“古史辨”派学说因大量竹简帛书出土而受到“震撼”时,学术界又存在着“复古”、“回头走”的现象,从而指出:“今天,我们走出‘疑古’的限囿时,更应该讲证据、讲方法、讲理论,在检验及反思‘古史辨’学派诸多说法时,才不会盲目地、情感地回头走。”这种观点无疑对文献辨伪学界是有启迪意义的。
    中国文献辨伪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说它年轻,一是因为它作为学科体系,其构建时间并不长;二是随着新资料新方法的问世,还有大量长期悬而未决的真伪问题等待去鉴别;三是伪书伪文还在不断出现,且以更隐蔽、更狡猾的手法欺骗世人。
    最后,我想引用《吕氏春秋·慎行·疑似》中的一段话结束本文:“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以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只要有“疑似之迹”,就“不可不察”,中国文献辨伪学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