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唐后期江淮城市的发展及衰落(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林》 陈磊 参加讨论

扬州的衰落,是在唐末杨行密、毕师铎等人对扬州进行长达五六年的战争以后出现的。造成这一衰落的原因,首先是战争的破坏。在这场战争之前,扬州还是相当繁华的。“时四方无事,广陵为歌钟之地,富商大贾,动逾百数”,商人之间往来应酬,缮治宅第。(81)战后杨行密初入扬州城时,城市中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居民了。从史料来看,战争期间城中一天饿死的有数千人,早在光启三年(887)围城大半年以后,据说就已经死亡大半,“城中遗民才数百家,饥羸非复人状”,(82)而且从当时客居的商人有了数千钱就准备离开来看,(83)一定有很多富有资产的人在更早的时候选择了逃亡,再加上很多人被当作粮食吃掉,还有部分死于战事,因此到孙儒驱赶丁壮及妇女渡江时,城中的居民必定已经很少。孙儒率领军队和扬州城中的丁壮号称五十万云云,不过是虚张声势。很可能大顺二年(891)杨行密进入扬州时的所有居民连数百家都不到,城中大量宅第空了出来,“远坊居人稀少,烟火不接”。(84)也就是说经此一役,扬州原来的居民基本上已经没有了,后来即使有所恢复,居民中也一定有大部分是新的移民。绝大多数居民死亡,扬州城繁荣的商业、市场自然也化为乌有,其后杨行密采取措施发展扬州的经济,劝课农桑,“招抚流散,轻徭薄敛”,(85)主要是以增加人口和在农村发展农业为主。军中粮饷供应则是通过和相邻诸道贸易取得,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城中商业是相当衰败的。
    除了战乱的巨大破坏,更致命的原因是漕路的中断。肃宗末年,由于史朝义出兵宋州,漕运一度断绝。建中元年(780),“南北漕引皆绝,京师大恐”。(86)但时间都比较短,朝廷大力保持其顺利通行。咸通九年(868)年底,与泗州隔淮相望的都梁城被攻破,淮口丧失,“漕驿路绝”。(87)自此之后,沟通两京和江淮的漕路基本上断绝。其后江淮内部的运河也受到很大影响。天福五年(940),南唐国主想留在江都,“以水冻,漕运不给”,不得不回到金陵。(88)直到周显德五年(958)三月,“浚汴口,导河流达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胡三省指出:“此即唐时运路也。自江淮割据,运漕不通,水路湮塞,今复浚之。”(89)漕路的断绝,扬州失去了转运江淮财赋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物资集散地的作用也受到致命打击,失去了这些优势条件的扬州,如果要继续作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性的城市存在,只能依靠自身的生产能力。在这一点上,扬州并不具备象苏杭湖越等城市那样好的工业基础。可以说,随着运河的修建,扬州得到发展;中唐时期,江淮漕运举足轻重,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扬州的鼎盛局面。其时也是扬州发展过程中的黄金时代。当时扬州也受到战争的破坏,但漕运的畅通保证了它的恢复能力。随着唐末漕路的中断,扬州开始衰落,长达五年的战争使得衰落一下子浮现出来。
    在扬州的衰落背后还有更广泛的背景,就是淮南地区的衰落。在江淮地区内部,淮南最早得到开发,也一直是发展得最快的地区。隋统一之初,比起当时刚刚开始发展的江南东部,淮南的实力远远超过了江南。北宋以后,两浙成为南方最发达的地区,而淮南则和荆襄、广南一起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90)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可见唐五代在淮南发展的历史上地位必定非常重要。概括的说,淮南由盛而衰,大约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转变。
    第一次是在隋末。由于唐初的战乱,淮南地区遭到严重破坏,最明显的表现是户口数急剧下降,从大业五年到贞观十三年,总计降幅达到77.9%,各州户口全部剧减,仅有大业的十分之三左右。直到唐鼎盛时期,才基本恢复到大业中的数字。大致相当于两浙宣歙地区的吴中人口则一直稳定增长。经过这样的变化,吴中在大业中户数不足淮南的1/2,到贞观十三年,户数则增长到淮南户数的2倍以上。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江淮地区比北方要太平,淮南和江南一起,成为全国最富庶地区,甚至第一次成为统一王朝的经济支柱。江淮赋税维系着王朝的命脉。
    最后一次则是唐末五代。对淮南的打击最为沉重。“自光启末,高骈失守之后,行密与毕师铎、秦彦、孙儒递相窥图,六七年中,兵戈竞起,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寰幅数百里,人烟断绝”。(91)“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92)不止是扬州,整个江淮都人烟稀少,大量田地变为荒地。“只残三口兵戈后,……旋求粮食莫供炊。”(93)描述的就是淮南乱后的凄凉景象。淮南各地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商业都遭受到极大的破坏。大顺二年(89)以后杨行密的发展扬州及附近地区的经济,也主要是以增加人口和发展农业为主的。关于这时期的发展,《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杨行密传》中只说“行密既并孙儒,乃招合遗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大乱之后,镇之以安静,休养生息而已。《资治通鉴》卷二五九景福元年(892)八月条则指出,“招抚流散,轻徭薄敛,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当时商业凋弊,农村一派破败景象,战争又不时发生,进而各地军阀纷纷建国,在这样的条件下淮南经济要恢复得和战前差不多恐怕是不可能的。后来王夫之更加发挥其意,指出“行密从之,垂至于李氏有国,而江、淮之民,富庶甲天下,文教兴焉”。(94)五代时期江淮地区最为发达的城市是苏州、杭州和建康,并没有扬州,当时真正有发展的也主要是江南。淮南在五代后期经常作为南北方政权的战场,经济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其时,“霍丘令周洁,甲辰岁罢任,客游淮上。时民大饥,逆旅殆绝,投宿无所”。(95)淮南连旅店都找不到,可见当时人口稀少,经济凋弊的程度。正因为这样,北宋以后,淮南的经济实力就远远低于两浙了。南朝隋唐时期经常将淮南和江南并称的“江淮”渐渐被“江南”所代替。
    唐代是江淮城市迅速发展的时期,饥荒、瘟疫和战乱造成城市中人口衰减、粮食供应紧缺、商业停顿和大量财富丧失,对城市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无疑是负面的,城市可能在重重打击下出现停顿,但是又会以很快的速度恢复。总的说来,当时的江淮也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江淮地区的城市在唐后期大多比较繁荣。而造成城市衰落最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失去了自身的力量来源。对于江南的大多城市来说,它们拥有便利的地理位置,也大多拥有各种工业基础,比如越州、宣州、湖州、升州等地的纺织业,升州、杭州的金属制造业,婺州、衢州的造纸业,歙州的茶业等等,(96)这些工业基础使得它们可以在种种不利条件下继续发展,在遇到打击的时候迅速恢复。扬州是个特别的例子。它固然也拥有铜器制造业等一定的工业基础,但它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江淮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城市,主要是因为拥有了江淮独一无二的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它是整个南方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是江淮财赋运往两京的必经之地,是沟通南北的重要枢纽,因此它所取得的商业发展成就远非江南其他城市可比。当战争使得它失去了这一条件时,扬州的衰落不可避免。实际上,唐末的战争使得扬州的衰落以非常直接和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不是这场战争的话,扬州的衰落过程很可能比较缓慢,但是随着漕路的中断,这种衰落也是必然的。
    淮南从南朝到唐前期一直都是南方最发达的地区,实力超过江南,唐前期扬州城市的发展也远在苏州、杭州之上。唐后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扬州始终是江淮以至于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同时,随着两浙经济的发展,苏州、杭州等地在城市建设、商业的繁荣程度等方面不断进步,和扬州一起成为江淮地区最发达的城市。唐末漕路的断绝和战争的破坏使扬州失去了作为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凭藉,元气大伤,五代时虽然经济有所恢复,但时移势易,扬州很难重现安史乱后的繁荣景象。而经过唐后期五代的持续战乱,淮南各地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严重破坏。可以说,淮南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战乱而衰落的。当然本文所讨论的淮南的衰落主要是表现在江淮内部淮南江南对比的基础上的。同一时期,两浙和宣歙由于相对平和的环境,继续稳定发展,苏州、杭州、建康在五代时的发展已有驾淮南而上的趋势,它们代表了五代江淮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唐末五代,不仅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时期,而且也是历史上江南第一次有可能超越淮南的时期。北宋以后,两浙,尤其是浙西成为南方最发达的地区,而淮南和荆襄、广南一起都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