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道德治的盛衰标准 元代历史观所折射出来的理学色彩还有很突出的一面,就是以是否实行王道德治,作为治乱盛衰的历史标准。 王道和德治是儒学古老的命题,早在孔子时就提出“为政以德”(注:《论语·为政》。)的政治构想,主张以道德标准作为政治统治的指导方针。从德治的要求出发,孔孟提倡推行“王道”,以德治国,以仁义治理天下。与王道相反,先秦法家提出了“霸道”的政治模式,即凭借威势,利用权术、刑法来达到统治的目的。王道、霸道的对立又与历史上的义、利之争互相联系。王霸和义利问题,在宋代有过激烈争论。北宋二程首先从理的角度上说明历史上王道、霸道的分别,南宋朱熹继承二程观点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三代以理与道治天下,人心合于仁义,因而是盛世;三代以后以法术治天下,人心为利欲所蔽,因而是衰世。当时的陈亮驳斥了朱熹的说法,他指出古今异道,今世不必法古,汉唐并非不如三代,并主张王霸兼用,义利并举。元代学者基本继承了朱熹的王道德治学说,在宋代史学总结“德政”治国、“礼义”兴邦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以王道德治为标准考察历史的盛衰治乱,更为系统地阐述了王道德治对于治世兴邦的实质意义和重要作用。应该看到,元代史学思想的王道德治理论并不是对程朱理学的简单继承,它的思考与发展是元代特定的社会环境有紧密联系的,一方面,它是元初儒臣劝导元朝统治者改变蒙古时期多事武功、残酷杀掠政治方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元代王道德治理论在理学领域和史学领域的总结发展,也适应了元朝中期统治者重视“文治”的需要。 元代王道德治的历史盛衰观包含若干内容。首先是从历史考察的角度誉“王”毁“霸”。强调王道德治为治世之坦途,霸道是乱世的祸端。元初大儒许衡就是主张王道,极力批评排斥霸道的。他曾纵论春秋五霸相争历史,极言王道式微、霸道横行之弊端,然后他总结说: 世之诋霸者,犹以尚功利为言,殊不知霸者之所为,横斜曲直莫非祸端。先儒谓王道之外无坦途,举皆荆棘;仁义之外无功利,举皆祸殃。(注:《鲁斋遗书》卷八《子玉请复曹卫》。) 只有王道德治才是达到盛世的唯一坦途。除此之外,“举皆荆棘”、“举皆祸端”。由此看出,他誉王毁霸、以王道为治世标准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他还认为,霸道这种政治模式的问题不仅仅是追求功利,而是存在于国家政治中的方方面面,触处皆成祸端,因此单从功利角度去批评霸道是远远不够的。他一面深责霸道,另一面则将王道德治抬高到至理至善的地位,他说:“唯仁者宜在高位,为政必以德,仁者心之德,谓此理得之于心也。”(注:《鲁斋遗书》卷二《语录下》。)“诚敬之德是以感人,不用偿赐人而人自然相劝为善,亦不用嗔怒人而人自然畏惧不敢为恶。”(注:《鲁斋遗书》卷五《中庸直解》。)按照他的说法,王道德治从感化入手,自可人心咸服,无往不胜了。许衡的这些思想成为元代史学从王道德治出发,总结历史盛衰经验的基调。 元中期虞集主持编撰《经世大典》,他秉承朱学的王道思想,从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为元朝统治者总结“德治”的历史经验;同时,他也尽力排斥霸道的政治影响,甚至认为:“霸代王而淳朴散,利胜义而诈伪生,其由来亦久矣。”(注:《经世大典·宪典·诈伪篇序录》。)把历史上民风世俗的败坏都归结于霸道政治模式的侵蚀。元末编修宋、辽、金三史,总裁官欧阳玄在《进宋史表》中也明确表示了“先理崇德”的修史宗旨,在评价王安石变法时,《宋史》甚至不顾王安石新政为社会经济带来生机的历史事实,而全以朱熹崇道德、黜功利的观点来否定王安石变法的成绩,谴责王安石富国强兵之法只图功利,“躁迫强戾”,“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不合于三代“正其谊不谋其利”之王道(注:《宋史·王安石传》。)。 元代后期著名的史学家苏天爵曾进一步阐述了王道德治的基本要求。他说;“有国家者,欲图安宁长久之治,必崇礼义廉耻之风,敷求硕儒,阐明正学,彰示好恶之公,作新观听之几,使人人知有礼义廉耻之实,不为奔竞侥幸之习,则风俗淳而善类兴,朝廷正而天下治。”(注:《滋溪文稿》卷八《静修先生刘公墓表》。)他承袭朱熹的观点,认为三代行王道,“故其政教行于天下,莫不身修而家齐,礼明而乐备”(注:《滋溪文稿》卷五《深源刘氏传家集序》。);三代以后,治非正儒,王道渐微,汉唐数百年间,尽管也有名臣辅弼,但迷于“权谋功利之说”,因此“虽治弗善也”(注:《滋溪文稿》卷五《伊洛渊源录序》。)。元代史学根据当时社会崇儒重礼的需要,结合对前期几次失误的理财活动进行反省,从王道德治角度总结历史经验,因而具有某些独立的思想认识。但总的来说仍未摆脱朱熹理学思想的影响,走出所谓“汉唐不如三代”这种历史退化论的误区。 第二,突出“仁政”这一王道德治的核心。元代史臣、儒士针对蒙古统治者在长期征战中对社会生产造成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等问题,为了帮助元朝统治者从征战杀掠的武功转移到施行德治、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的轨道上来,在提出王道德治的治乱标准时,突出了以“仁政”为核心的思想。元初大儒许衡首先借用《易大传》的内容,提出了“元”即“仁”的观点。《周易·乾卦·文言》在解释卦辞“元亨利贞”四字时有这么一段话: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这段文字的主要意思是说“元亨利贞”代表着“仁礼义正”四德,君子能行四德便可大吉。许衡巧妙地抓住了“元”与“仁”相配并称的关节点,用以阐述行仁政便得治世的思想。他说: 仁为四德之长,元者善之长。前人训元为广大,直是有理。心胸不广大,安能爱敬?安能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仁与元俱包四德,而俱列并称,所谓合之不浑,离之不散。元者四德之长,故兼亨、利、贞;仁者五常之长,故兼义、礼、智、信。(注:《鲁斋遗书》卷一《语录上》。)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