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东方国家现代化发展中的理论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朱政惠 参加讨论

也有学者就本国的实际谈了超越传统的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张文健认为,东方国家在本世纪的现代化历史的进程中,始终不失传统的依归,其文化保守主义代表无论是印度的泰戈尔,还是中国的梁漱溟等人,大多追求以道德决定论为基础的精神文明价值,这是对高度物质文明所引发的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现象的一种反拨。他们意识到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背后是人类的精神危机,其理论实践表现了重建道德理想主义的信念,以此探寻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出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有必要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此种努力引起足够的重视,解答这个社会与道德之间的二律背反的难题正是意识到市场经济所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就更需要加强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对传统道德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开发出可供现代人选择和利用的伦理价值。儒家学说中的“立志”、“修身”、“涵养德性、变化气质”、“仁者爱人”、“崇尚仁义”等,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仍然有积极意义。
    与会者指出,现代化运动系由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在社会有机体内部的双向互动促成,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在这一点上怎样统一,确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悠久的文化传统,厚重的历史积淀,既是财富,又是包袱。如何从有利于现代化的角度,剖析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在尽可能小的社会文化心理震荡和尽可能和缓的政治、思想阻力之下,实现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互动及其合理转换,成为中华民族穷尽殚虑,常议常新的百年课题。
    (四)当今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若干理论问题
    有学者根据中国现实,提出现代化道路中的若干很具体的理论问题。《光明日报》社李桂海认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注意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索。他说,现在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从乡村向城市的转移,其数量、速率,都已影响到现代化的发展。近些年,我国离土不离乡的农民有一点三亿,离土进城的有八、九千万,近乎农村劳动力的一半。大量劳动力人口的流动,带来很多棘手的问题。如城市流动人口的过于集中,影响管理,社会犯罪增加,计划生育贯彻遇到困难。又如,农村青壮劳动力流失,一些地方发展迟缓,农民收入仍然很低,工农业产品尖刀差。对农民的各种摊派现象仍然不断发生,商业欺诈行为频频发生。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这些困惑,应该拿出切实有效的方法。在此问题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台湾等,处理得还可以,缓慢而有序。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有点快,造成社会矛盾,颇对立。我们要分析好国内外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在理论上做好研究和总结,这对政府部门决策有重要咨询意义。
    厦门大学林璧属认为,就操作层面而言,现代化发展还有许多具体理论问题。例如,经济特区仍然面临着特区与周边地区、与内地、与传统地区的失衡与矛盾,面临着传统的社会结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的瓦解与新的社会结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的差异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们心理的不适应,甚或出现“价值真空”的危机,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矛盾等。这都是现代化进程中急需探讨的理论问题。
    与会者认为,本世纪的东方国家把经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有它的历史原因。但问题是,第一,如果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没有同步发展,即使全力发展经济,是否会带来真正的经济繁荣?第二,退一步说,假使有了经济繁荣,但如果其他方面的文明无甚改观,经济繁荣是否有意义?是否会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第三,如果不在制度文明方面彻底地做些文章,社会经济发展能否真正带来社会之转型?所以从这点上看,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应是同步进行的。这不仅要在认识上而且要在资金投入上,都体现出来。现在全国的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加起来还不足修一小段高速公路,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和精神文明建设投资,是现代化进程中无可回避的事。
    有学者还就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现代化问题提出见解,认为中国城市发展要注意遵循世界城市建设的一般规律。东北师范大学王旭认为,从城市发展史的角度看,工业城市和其他城市一般都经历相类似的几个阶段:(1)前工业化阶段,城市经济活动局限于小型家庭企业范围, 就业者主要是工匠、小商贩、食品销售商及其他低层次服务业人员。(2)工业化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处于此阶段), 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家庭向企业化生产,资本与劳动力相比重要性增强。技术的进步、资本的积聚、商业贸易网的完善、工业活动集中性增强,使城市发展加快,产生首位性城市。以出口为指向的制造业优先发展,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村劳动力,带动经济各部门整体水平提高。(3 )后工业化阶段。呈现三个特征,一是资本与劳动力比提高,产量的增长在劳动力少量增长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取得。二是交通网改善,大型生产部门迁往边缘地区或较小城市,市中心被知识密集型公司取代。三是城市主要功能由产品加工、低层次服务向信息处理、高层次服务过渡。
    王旭认为,城市化发生、发展、成熟的三个阶段的基本规律十分清楚:发生阶段发展缓慢--发展阶段变化速度加快--成熟阶段发展速度又趋缓慢。这一规律不仅适应已经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的城市,也适应世界其他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研究和掌握这一城市发展规律,对于正确认识我国城市所处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制定城市化整体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不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大中城市作用,遍地开花,发展所谓离土不离乡的小城镇,实际上是浪费。既然大中城市居多,就应发挥它们的功能和效益。以大城市为依托,在其周围发展小城镇,实行“大都市区化”。这也是美国中西部和美国二战以来全国城市化的主要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