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前期,由于19世纪末的三大发明——电能、汽车、电话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更由于众多门类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推动了工业化——自动化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航空工业、石油工业、重化学工业异军突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世界政治面貌的改观。具体来说,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在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具有后发优势的美国后来居上,把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远远甩在后面,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与此同时,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驱动下,德国得以迅猛崛起和日本得以日益强盛,从而改变了欧洲和远东的力量均衡。随着各大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帝国主义列强展开了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进而两次把世界推向了大战的深渊。也正是在现代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过程中,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凭借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30年代一举完成了国家的初步工业化,为在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战后苏联力量和影响的增强和世界进入美苏两极格局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生产力运动跳跃式前进的速度加快了,作用于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影响力更强了,最终导致了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世界的主题。具体地说,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率先发展起来,然后扩大到世界其他地区的以电子工业以及核能工业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巨大发展,并使重新崛起的联邦德国和日本与美国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经济中心。与此同时,在这股浪潮的冲击下,苏联、中国等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也取得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大进展,为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和与西方竞争和对峙提供了有力保证。也是在这股浪潮波及下,亚、非、拉美一批民族主义国家的经济也有了可观的进展,不仅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而且为与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开展声势浩大的反帝反殖反霸斗争和最后埋葬殖民主义创造了客观前提。80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跳跃式的前进,加快了各类国家实力的消长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的强劲发展和实力增长,使力量对比发生了不利于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扩大了南北方、东西方之间前一时期已缩小了的发展差距与鸿沟,从而使南北关系更加复杂化,也在客观上加速了苏东剧变的进程。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之所以发生,固然有其复杂的内外原因,但作为终极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在于苏东国家生产力发展滞后,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败北。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民族危机乃至信仰危机和信任危机则是其外在表现。这是20世纪历史巨变中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当前,方兴未艾的以微电子技术、高分子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人工智能为标志的新的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深入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逐步过渡到一个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将随之突变,进而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迄今难以想象的大变革。与此同时,也将使人们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人类本身的认识和理论随之发生根本性的突破。 由此可知,20世纪历史巨变的种种事实表明,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既有各种社会矛盾运动的动力,其中主要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产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及其副产品——制度的改革和更新,以及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开展的以反帝反殖反霸为中心内容,以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加速经济发展为基本目标的民族民主运动;又有作为终极决定性因素的生产力运动的动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整个伟大的发展过程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这些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力量,必然融合和组成为一个总的“合力”,20世纪的历史巨变就是在生产力和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互为条件、相互作用的“合力”推动下出现的。但是,“其中经济运动是更有力得多的、最原始的、最有决定性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87页。)整个20世纪的历史进程表明,马恩的论述是十分睿智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几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所推动的生产力运动即经济运动是20世纪历史巨变最有决定性的、根本的动力。如果我们忽视这个根本动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就不能完整、准确地认识20世纪历史巨变的全方位图景,也无法科学地阐释社会制度嬗变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讲,在我们即将迈入21世纪时,当西方发达国家已向智能机具、质量生产、精干体制等“后工业社会”或“前信息社会”进发,如果我们思维滞后、反应迟钝、忽视上述根本动力,不加倍努力赶超而满足于“四化”目标初步实现、“小康”生活已有保障而固步自封,就会赶不上高速前进的时代列车,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有鉴于此,确立生产力运动的跳跃式前进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根本动力的观点,此其时矣!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发展是硬道理”也包含有这个意思。 三、一个显著特点——多线多元发展 哪些内容构成了20世纪的历史巨变?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究竟是什么?不仅不同世界观的人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即使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认识和回答也是不同的。以往,从社会制度更替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学者一般认为,以俄国十月革命为发端,以中国革命和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后继,开始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漫长历程,开辟了历史新纪元,指明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因而是20世纪历史巨变的中心内容。确实,社会主义在20世纪成为现实以来,尤其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不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推动20世纪历史巨变的重要力量之一。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种历史的必然性是通过历史的特殊性来体现的。这是因为,这种历史跳跃式的进步,表现在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国家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是像马克思当初预想的那种典型形式的过渡,即不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成熟基础上的过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早熟的社会主义。国内外有人称之为现实社会主义。20世纪出现过的和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某些特殊形态的社会主义。所谓特定的历史条件,主要包含了两重意思。第一,经济上,这些国家诞生社会主义时处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或至少是资本主义不发达、欠发达,即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的混合经济时期,社会化大生产还未建立或刚刚起步。第二,政治上,这些国家处于非常条件——资产阶级欠发展,或至少是资产阶级统治薄弱,而且是在战争引起革命(俄国),或者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浪潮的推动和外力帮助(如一些东欧国家),或者在战后帝国主义遭到削弱(如中国、越南、古巴)的形势下建立了人民政权,然后由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群众作出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选择。在此种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虽然可以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革命方式避开或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但却无法绕过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所达到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去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这就是说,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可以用非资本主义方式取代,但与这个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是无法取代的,只能利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千方百计缩短这个发展过程。正因为如此,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花费巨大的精力、很久的时间和曲折的过程去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首先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进行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正因为如此,这些国家在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之前要有漫长而曲折的过渡时期或初级阶段。在此过程中,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了失误、挫折乃至局部失败。在当代中国,我们有邓小平理论来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取代和超越资本主义等历史性课题尚待人们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深入探索。因此,20世纪是一些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特殊条件下产生、发展、曲折前进并与资本主义长期竞争和共存的世纪,还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向社会主义全面过渡的世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