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庐山面目: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张隆溪 参加讨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东坡《题西林壁》这首带禅偈意味的诗,因为讲出人的眼界、视野和人的认识之间互动关系的哲理,历来脍炙人口,千古传诵。庐山面目因为人所在的地点位置不同,显出不同的形状,就说明人的理解和认识,都总是取决于观察事物的眼界或者视野。此诗最有名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似乎意味着要走到山外,才见得出山的全貌,于是说出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这样解读这首诗,就特别肯定局外人的观点,而这对于美国或者西方的汉学说来,就特别有正面意义,因为西方的汉学正是从外部,而不是从内部当事人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正因为是局外人,汉学家或西方研究中国的学者就好像比一般中国人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可以保持一定的批评和思考的距离,从外面来研究中国。
    许多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正是抱着这样的看法,而在某一程度上,这看法也颇有道理,很符合苏东坡诗中所展示的哲理,即关于眼界、视野,以及当局者迷的观察和思考。在哲学阐释学中,眼界或视野(德文Horizont,英文horizon)恰好也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德国哲学家伽达默(Hans-Georg Gadamer)就说:“视野就是从某一特定观点看出去视力所见那个范围,包括所能看到的一切。把这个概念应用到思考的方面,我们就常说视野的狭隘、扩展视野的可能、打开新的视野等等。自尼采和胡塞尔(Edmund Husserl)以来,哲学里就已采用这个词来描述思想及其有限决定性之密切关系,或者视力所见范围的逐步扩展。”[1-p302] 我们每一个人都各有自己的眼界和视野,都从某一特定视野出发来观察事物,而我们所能看见的一切都必须首先进入我们的视野,和我们“有限的决定性”密切联系在一起。于是视野形成我们理解的前提,也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理解的先结构。在理解任何事物之前,我们对要理解的事物已经先有一定的概念,也就是我们的预期和预见,于是理解过程就成为所谓“阐释的循环”。研究中国的西方学者,理所当然会从西方人的角度和视野出发来理解中国,然而正如伽达默所说,阐释循环的要义并不在于证明理解难免循环,或说明我们视野的主观性合情合理。恰恰相反,他明确指出,“一切正确的解释都必须注意防止想当然的武断,防止思考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之间带给我们的局限,都必须把目光投向‘事物本身’”[1-p266~267]。当我们以这样的哲学洞见来审视西方的汉学或者中国研究时,我们就会明白,以局外人观点为优越并不是那么合理,因为这往往过度强调自己主观的角度,而忽视了他人的观点,尤其是从内部来认识的观点。
    这正是二十多年前,柯文(Paul Cohen)在一部重要著作里提出的主要论点。他在《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中,有意识要打破西方学者仅从外部看问题,从局外人的视野出发来研究中国历史的老模式,并建立中国研究中的新模式。柯文检讨美国汉学的发展,指出在解释从鸦片战争到义和团再到民国成立这段中国近代史时,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学者大多离不开“西方冲击”和“中国回应”的理论框架。他们总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如果没有西方的冲击,就会一直停滞不前,于是这种冲击和回应的模式,就构成他们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视野。与此紧密相关的是“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即认为中国的近代史就是逐步进入现代化的历史,而且现代化就等于西化,在这当中,西方及其理念自然成为极为重要的因素,而中国本身与此无关的因素,则并不那么重要。可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反越战的声浪高涨,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席卷全美国,美国和整个西方在思想意识方面,都出现了自我批判的倾向。在中国研究中,也随之产生了另一种理论框架,柯文称之为“帝国主义”框架。其实这是一个批判帝国主义的框架,这一西方自我批判的理论倾向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重点应该放在考察西方帝国主义如何抑制和妨碍了中国历史自然发展的进程。然而这一框架虽然对西方抱批判的态度,却仍然把中国近代史视为西方冲击的历史,只是对西方的冲击不是肯定,而是抱着强烈批判的态度。柯文认为这三种思想模式--“冲击-回应”框架、“现代化”框架与“帝国主义”框架--都没有充分注意中国历史内在的脉络,都是从局外人的视野来看中国,所以都“以不同的方式使我们对19、20世纪的中国产生了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曲解。”[2-p55] 针对这种西方中心主义,柯文提出在美国的汉学研究中,要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史”,并具体描述这种新研究模式说:“鉴别这种新取向的主要特征,是从置于中国历史环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这些问题有的可能受西方的影响,甚至是由西方造成的;有的则和西方毫无联系。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是中国的问题。说它们是中国的问题有两重含义:第一,这些问题是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之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2-p170]
    柯文当然不是要求西方学者都变成中国人。他说:“西方史家面临的严重挑战,并不是要求他们彻底干净地消除种族中心的歪曲,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求他们把这种歪曲减到最低限度,把自己解脱出来,从一种西方中心色彩较少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历史,因为要做到这点却是可能的。”[2-p53] 柯文所谓“中国中心观”的要点,就在于承认中国近代史有自己内在的结构和发展趋向,而不是把西方外来的影响视为中国近代史演变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他强调“中国人在中国经历的”历史,就是要力图接近局内当事人的观点和视野。他说他使用“中国中心”这个词,目的就是要“描绘一种研究中国近世史的取向,这种取向力图摆脱从外国输入的衡量历史重要性的准绳,并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这段历史中发生的事变。”[2-p211] 柯文注重阅读中文材料,从中国历史本身的内在因素去寻找近代史演变发展的动因,概括说来,就是希望打破局外人隔靴搔痒、雾里看花的局限,转而了解局内当事人的眼光、视野和经验,并力求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偏见,开拓一个“中国中心”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