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历史的进步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 浜林正夫 参加讨论

一、历史研究的现状
    关于我国目前的历史研究动向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对所谓战后历史学的批判、反驳和重新估价的动向日趋强烈。什么是战后历史学?本文认为,它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战前和战时不尊重科学的皇国史观进行深刻的反省, 重视世界史观点,(在如何研究世界史还存在着方法论上的不同见解);(2)以战后的日本民主化运动为背景,把民主化、现代化作为历史学的主要课题;(3)从分析各种经济关系着手,用社会整体史的观点研究这一主要课题。最先对战后历史学这些观点提出批评的是龟井胜一郎。进入六十年代后,战后历史学遭到了更为频繁的批判,战后历史学的观点被说成是“欧洲中心主义”、“现代主义”、“生产力主义”、“是把世界史当作持续的进步来看待的单线发展说”。当时日本已完成了民主化、现代化的历史课题,达到了赶上和超过欧洲的生产力水平。人们在看到这一事实的同时,对现代化造成的人类异化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这种情况不仅产生了大国意识,而且在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对民主主义的失望和反现代主义,反合理主义。历史研究中的第二个特征是重视“过去的复原”,缺乏对未来的展望。这和上述的日本现状有密切的关系。另外还包含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不结盟国家现状的失望。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日本曾积极支持民族独立运动,但是现在却对不结盟运动的前途表示担忧。复杂的世界形势使人们对“世界三大革命力量”这种图解式的划分方法产生了怀疑,并导致了人们对日本未来的不信任和担忧。因此,逃避现状的倾向和复古的倾向应运而生。这种倾向在历史研究中也有所反映。第三个特征就是当前存在着的一种倾向,即不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有机的互相关联的整体看待,而是片面地,局部地看待历史,即把过去同现在割裂开来看。这样就出现了两种倾向的实践态度。一是采取直观的态度,“忠实地”再现过去的历史,这种态度很容易同怀古情趣相混淆;另一种态度则相反,它直接从过去的民众运动中找出对现在有用的教训,这种态度可以称为历史学当中的实用主义。两者的共同点是,不把现代看作是一个历史时代,舍弃历史主流,埋头于考证细小的历史事实。以上三种特征是极其粗略的,而在这三个特征的背后存在着怎样的价值观念,能否从中找出某些共性的东西,则是笔者要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通过这一番探索,我们有可能对“历史的进步”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对西欧式现代化的怀疑
    这个问题的焦点是如何看待西欧式的现代化。战后历史学的前提就是把欧洲式现代化道路看成“历史的进步”。这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就一直寻求的目标。最近的历史研究动向的特征,一言以敝之,就是对这一前提表示怀疑。那么,究竟西欧式的现代化的哪一点引起人们的怀疑呢?
    自从明治维新初期提出富国强兵论以来,日本追求的最大目标就是实现工业化--发展生产力。西欧早在十九世纪生产力就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而日本则一直在仿效西欧追求这个目标。与此同时,它又拒绝接受产生这种高水平生产力的社会生产关系,而尽可能在技术方面吸收欧洲的长处,这就使日本变成了众所周知的以军事半农奴制为特征的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针对这种情况,战后历史学把重点放在研究形成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基础上。注重分析一般资本主义(以英国为代表)的形成过程。到了六十年代初期,有人开始对战后历史学的这些提法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六十年代期间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不信任感日趋强烈。同时对资本主义能否克服自身弊病又失去信心。于是就只留下了对资本主义,或者说是对西欧式现代化的怀疑。怀疑具体表现为:(1)发展生产力是不是人类所希望的。因为这将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生态平衡。这一怀疑主要是受1972年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增长的极限》报告的影响。(2)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向开发核武器以及其它恐怖军事技术发展,同时制造出了毁灭人类生存的危机。这是对科学技术的罪恶利用,而现实中,我们还未能成功地制止这种罪恶的利用,因此生产力的发达将会促使杀人武器制造技术的提高。(3)现代欧洲生产力的发达是建立在榨取不发达国家基础上的。正如弗兰克和阿明等人所提出的,发达国家是通过榨取落后国家的资源和劳力,强制落后国家采取单一作物栽培的经济结构等手段来使自己获益的。这就是当今世界的整体结构(世界体系)。由此可见,现代西欧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上的。一旦落后国家加强了自立性,发达国家的经济就会陷入大混乱。石油冲击就是最好的例证。不能忽视西欧式的现代化所造成的非西欧世界的饥饿和贫困的事实。因此,如果日本也追求这种西欧式现代化,那就意味着日本要进一步加剧这种不合理的局面。(4)西欧式现代化提高了西欧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同时又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破坏了印度的文明,但被破坏的不仅是印度的文明,欧洲文明的本身也被现代化所破坏。进入六十年代后,日本也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随之就出现了家庭崩溃、地区荒废、文化颓废等现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以商品交换为媒介的金钱关系。在这些变化中重新又产生了“共同体回归”的思想和地区主义的主张。以上四点就是对西欧式现代化怀疑的具体内容,而这种怀疑马上又与对战后历史学主要思想的怀疑联系在一起,因为战后历史学认为这种现代化是“历史的进步”。
    那么是不是说全面否定“现代化”,抑制对未来的展望就是正确的呢?这里又引出了三个问题:(1)重新评价西欧式现代化的历史意义, 对应该全面否定还是批判地继承这种现代化的问题作具体的验证。(2)如果是全面否定, 那么我们取而代之的价值观念或对未来的展望又是什么样的?(3)以上两个问题为基础,我们是否对当代的历史现状感到完全满足,还是觉察到了某些问题,如果觉察到了问题的存在,这些问题又是什么呢?下面,我想对这三个问题略作探讨以加深对“历史的进步”的理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