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论王世贞对理学化史学的批评(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钱茂伟 参加讨论

二、对春秋笔法、王统论与道统说的批评
    王世贞对理学不怀好感,认为理学缺乏经世策略(注:王世贞:《读书后》卷5《读管 子》。)。他厌恶宋儒之伪,提倡诚心。“吾读荀氏书,其言性恶礼矫,大抵多愤嫉过 中之旨,则岂唯小疵已哉?至云‘养心莫善乎诚’,有味乎其言之也。夫诚者,真实不 妄也。对诚之者而言,则圣人事也;偏而言之,则彻上下语也。宋儒举而非之,曰:既 诚矣,心安用养耶?”(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2《读荀子》。)诚就是真 实不妄,做到诚心,就是圣人之事。祝允明曾说,道学最大的毛病就是非诚,虚伪。王 氏这个观点,和祝允明的诚论有相似之处。
    作为一代文豪,王世贞是从文史角度批评宋儒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重史轻经。王世贞接受阳明等人的“六经皆史”说,提出“天地间,无非史而已” ,“六经,史之言理者”观点。这个观点,破除了经的神秘色彩。王世贞公然声称“吾 读书万卷,而未尝从六经入。……史学之今日,倍急于经,而不可以一日而去者也,故 曰君子贵读史”(注:王世贞:《纲鉴会纂序》,见《纲鉴会纂》卷首。)。《读书后》 有王氏读史、子、文的记录,没有读经的记录,正是这种思想的表现。
    2.批评春秋笔法。理学化史学的主要特点是用理学思想陶铸史学,以历史评判代替历 史研究,以议论为法戒,以褒贬为予夺(注:详参拙作《关于理学化史学的一些思考》 ,《华东师大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期。)。王世贞认为,宋儒之笔,“严于霜钺, 龂龂焉”,“好剌非古而专其尊”。宋明“春秋学”的权威文本是胡安 国的《春秋传》。王世贞写了四篇《春秋》论文,其中三篇是针对“胡传”的。王世贞 的看法是,“《春秋》,圣人之书也,其有疑焉者,阙之。阙之,尊之也。委曲而以己 意文其辞、误后世者,非尊《春秋》者也。”(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 《读春秋四》。)他例举了几个例子,加以驳斥。
    欧阳修《新五代史》是宋明新春秋笔法开创之作,自然也是王世贞批评对象。他称《 新五代史》义例“亦不为甚当”。“欧阳公作《五代史》,而欲附于《春秋》之笔削, 创立义例,而其文辞颇为世所喜。杨士奇称之,以为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 并,而义例胜之。予亟考其所谓义例者,亦不甚当。如朱梁、石晋、郭周,皆起于叛臣 ;前后李唐,皆起于夷狄;汉起于负国之大镇,不过因其继唐室之统,据中原之地。其 大者尚不能半天下,小者三分之一,而延世不能过三,纪年或仅四五,亦何必尽仿古帝 王之例而全予之?李昇、王建、刘之类,乘时鼎峙,去全忠辈等 耳,又何必尽用僭窃之例而全削之?死节、死事之人,相去不甚远,而分为二。刘旻之为汉,何不以附于(刘)知远后而别为国?至于文辞尤索寞,腴不如范晔,雅不如 陈寿,比之两晋六朝,差有法耳。尚不能如其平生之所撰碑志,而何以齿史、汉哉?一 安重诲传不欲间以议论,而痕迹宛然,词旨拖沓,去伯夷、屈平霄壤矣!士奇之论,私 其乡前辈耳,而耳观者群和之,良可笑之。”(注:《读书后》卷3《书五代史后》。) 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有三点,不应给五代正统之号,死节、死事不应分而为二,僭窃使用 不当。明人批评欧阳修,始于杨慎。王世贞是继杨氏之后又一位批评欧阳修的学者。
    3.否定正统论。正统论是宋明时期最为炽热的论题,也是理学化史学最为明显的特征 之一。宋明理学家只承认“前三代”(夏、商、周)与“后三代”(唐、宋、明)是正统朝 ,诸如秦、晋、隋只能算是闰统。王世贞则肯定秦、晋、隋的历史地位,贬低宋代的位 置。王世贞肯定秦,有两方面考虑:其一秦有“创制立法”之功(注:《读书后》卷5《 读秦本纪一》。);其二秦统一六国是合法的。“秦之取天下而不以道者,其罪不在始 皇,而在庄襄;以前之主所以失天下者,其罪不在始皇之取而守也。……秦之势不得不 并六国,六国不得不并而为秦。且秦至是,非与周代也,与六国为代者也。夫六国者, 非僭夷之楚,即篡晋之赵、魏、韩,而篡姜之田氏也,秦何以不得灭之?籍令秦称皇帝 ,罢侯置守令,而轻徭税,以与天下相安于无事,谁曰不可善乎?”(注:《读书后》卷 5《读秦本纪二》。)
    王世贞扬晋抑宋,是从晋、宋历史的比较研究入手的。“宋所以得称大继汉、唐者, 独其君共俭崇礼让,斩然家范,蔼乎子惠之政而已;其他固不胜晋,余得略指数焉。艺 祖贤非晋武比也,然而其所以取周,则又甚焉。武帝籍累代之业,离君臣之分,势不得 退而称臣矣。艺祖一殿帅也耳,固周帝之所卵翼而手足者也,一旦乘隙而掩之若承蜩, 然其何以见周帝地下哉?晋鼎革之际,其为敌者,偏霸之孙氏;而宋则遗统之刘钧也, 重在刘氏,则轻不得不在赵氏也。晋自太康中下吴,即无尺地不入版者。而宋至太宗朝 始取太原,降两浙。然卢龙十六州之地,契丹之割如故也,天下固已失九之一;李继迁 割银夏;黎桓割交趾,天下又失九之二,而宋之君臣方日惴惴焉奉岁币而昆事契丹。二 帝之北禽也,与遗主南窜,迹相等也。晋之江左,其君忘中原矣,然未尝不诏江北而贼 之;宋之江左,其君日夕不忘中原矣,然未尝不表金敌而君之伯父之。晋之亡也,犹有 禅受之迹焉;宋亡衔璧舆櫬,再辱王庭,抑何甘志绌辱也!故宋之治,其于治唐,弟也 ;其统于晋,亦弟也。语统者,伸宋则不得独屈晋,屈晋不能独伸宋,且宋安能越晋而 为汉唐也?”(注:《弇州山人四部稿》卷110《读宋史》。)从得国、失国、版 图、南北关系四个方面来看,晋宋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宋朝唯一值得自豪的是道学 ,行仁义道德。这是优点同时也是缺点。这五个方面比较的结果是,宋朝不比晋朝好。 这就否定了明朝流行的后三代说。
    4.提出新道统说,否定程朱的地位。道统论是宋儒最乐意谈的一个命题。按宋儒的道 统系谱,宋儒直接孟子,中间汉唐诸儒不与焉。王世贞对此持怀疑态度。王世贞认为, 立言之士,“自夫子诸高弟颜、闵、参、赐外,要无若孟子”(注:《读书后》卷3《读 文中子》。)。王世贞认为孟子最尊孔子,也最善学孔子,“孟子之尊孔子,不过曰孔 子圣之时,又曰吾所愿则学孔子而已。其谈仁义,辨王伯,探性善,推不忍,往往发挥 所自得之蕴以成其书,固未尝举孔子之文言而训诂之也”(注:《读书后》卷1《读庄子 一》。)。自孟子殁而有荀卿氏,荀卿殁三百余年而有扬雄氏,“中间若董仲舒之正毛 、伏以下之专,于经术若有补焉,而未有立言以维持道统者”(注:《读书后》卷2《书 扬雄传后》。)。秦汉以后,卓然欲绍孟子而追迹六经之后者,扬雄氏而已,王通氏而 已耳。王通之后,只有周敦颐、张载二先生而已耳(注:《读书后》卷4《读通书正蒙》 。),此外的程朱,不配入道统。“二程者,志在修明夫子之道而羽翼之者也。不欲为 家,是以其见不尽合。既不尽合,是以无取于《正蒙》,而口不及《通书》。”(注: 《读书后》卷4《读通书正蒙》。)仔细研究以上言论,我们不难发现,王世贞反对传注 、训诂,提倡“立言”。他是从学术能否自成体系入手的。孔子-孟子-荀卿-扬雄- 王通-周敦颐-张载,这就是王世贞构筑的道统系谱。这个系谱,从学术史眼光来看, 当然是王世贞的一家之言。它的意义在于加上了荀卿、扬雄、王通三人,比宋明诸儒的 视野开阔;也在于通过重新排列道统系谱,将程朱从这个系谱中剔了出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