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政权选举制度的沿革及其特点(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京党史研究》 刘勇 参加讨论

(四)允许进行竞选
    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政府在选举法规中,都特辟专章,明文允许团体和个人自由提出候选人并进行竞选活动,并强调“在不妨害选举秩序下不得加以干涉或阻止”⑦。在最早开展竞选的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抗日政党、团体一样,提出自己的竞选纲领,参加竞选。边区的选举文件宣传说:“竞选的好处:摆出许多货色(候选人)叫人民选择,可以提高人民对政治的认识及兴味,可以促起政治的改进,可以使得民主更加发扬。……竞选的人如果失败了,那只怪你的货色不中客意。准备你的货色,下次再来吧!”⑧在晋冀鲁豫边区,仅左权一县的参议员候选人里,亲自竞选的就有88人,其中3人跑了25个地方,竞选了32次。竞选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各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的威信,并给全国的民主宪政运动以极大的影响,允许竞选的规定,在陕甘宁边区等地一直沿用到解放战争初期。五、重视选民的监督罢免权
    罢免是对代表实行监督的严厉手段,是对选举权的补充和延伸。我国本世纪首次在法律文件中规定罢免权的,是苏维埃政权。1931年底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代表“须按期地向其选举人做报告。选举人无论何时,皆有撤回被选举人及实行新选举的权利。”⑨同时发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细则》根据上述原则又规定:城市和乡苏维埃的代表若不称职或有违法行为时,城市或乡苏维埃得开除之,选民也有随时召回该代表并另行选举之权⑩。这一规定的指导思想显然来自列宁的国家学说和苏俄的社会主义立法经验。这一规定在实践当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毛泽东在他的关于长冈、才溪两乡的调查报告中对此有详尽的描述。抗日民主政权的选举法规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又对罢免代表的前提条件和秩序等问题作了更为明确的规定。1941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中规定:“各级参议员在任期内如有不称职的,得由该级议员选举之法定人数1/10以上的选民提议,经由该选举单位投票罢免之。”(11)由于各时期的红色政权都极为重视选举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使红色政权组织的每一次民主选举都能成为人民群众踊跃参加红色政权民主建设的盛大节日。在中央苏区的第三次选举中,多数地区的参选人数达到了选民总数的80%以上,部分地区达到了95%,只有生育、患疾病和担任警戒的人没有参加。陕甘宁边区举行第一届参议会选举时,投票率为90%;举行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时,投票率达到80%,有的县达到了90%以上,连一些外逃的地主也纷纷回乡参加选举。1940年晋察冀边区大选的后半段,正赶上“百团大战”,投票率仍达到了70%以上,中心地区各县则达到了90%以上(12)。1947年后,东北解放区许多地方的村选,投票率也在80%以上。对于红色政权选举制度的建设及其实施的成果,一位外国目睹者这样评论说:“不管共产党人距离完善的民主还有多么遥远,不管他们那些糊涂的朋友为他们捧场的话有多么夸张,但是共产党毕竟唤醒了千百万农民,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有权选举官员,从而向民主迈进了巨大的一步。……不管对于解放区的农村社会流传着什么样的谣言,据我所观察到的,那里政府的贤明,是国民党区的政府根本无法比拟的。”(13)可以说,他的眼光既有美国式的成见,更有记者式的客观。
    纵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红色政权选举制度的沿革,可以看出,它的发展与变化,主要是受着以下两方面条件的制约:
    一、中国共产党路线与政策的正确与否。确定一个时期革命的敌、我、友的界限,是革命党人制定自己的路线、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确定选举权的最重要依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每当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策略,红色政权就能够巩固和不断壮大,选举制度就能得到较好的建设与实施;反之,不但选举制度的建设与实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就连红色政权自身也会难以立足。从另一个方面讲,红色政权选举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是否成功,也是衡量中国共产党当时的路线与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固然,民主选举对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红色政权选举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受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带有较多的历史和地域的局限。然而也要看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把陕甘宁边区建设成为全国政治民主化的样板,在选举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见,客观条件并不是决定的因素。建国多年来,我国的选举制度的建设在某些方面较民主革命时期不但发展不大,反而有所退步,便是明证。我们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7页。
    ②⑤⑥⑦⑧⑨⑩(11)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242、156、222、240、49、143、222页。
    ③吴志渊:《西北根据地的历史地位》,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第210页。
    ④《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97、337-338页。
    (12)谢忠厚等:《晋察冀抗日民主政权简史》,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13)(美)杰克·贝尔登:《中国震撼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108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