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完成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充分认识到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甚至可能出现曲折和反复,不可能一蹴而就。罗马尼亚是1944年8月23日解放的。1945年10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提出了实行民主改革,恢复国民经济,着手实行国家工业化。1948年2月,党代会规定党的最高目标是消灭任何形式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12年后,1960年党的八大就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建成,进入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到1974年党的十一大提出建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纲领。事实上,罗马尼亚当时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还很薄弱,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和科技水平还很低,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还不健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建成他们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是不可能的。 二、好大喜功,不顾国情。搞经济建设,必须要结合本国的实际,实事求是地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罗马尼亚经济每况愈下,虽然其中有世界经济危机的外部影响,但关键是以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共中央并没有拿出正确的对策,没有及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已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齐奥塞斯库急功近利,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顾现实条件,不切实际地搞多瑙河-黑海运河、“人民大厦”这样巨大的纪念碑式的工程,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的全局利益,而且侵犯了群众的切身利益。搞社会主义建设应当珍惜人力、财力、物力,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当务之急;不能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这不能不说是齐奥塞斯库的一个严重失误。 三、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社会主义建设要靠共产党领导,但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组织的领导,要适应形式不断发展变化,及时相应地完善党的领导体制,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大力增强执政能力。而罗共当时包办代替了国家、社会、行政等一切事务。1967年12月,罗共全国代表会议“为了提高工作效能和消除平行重复现象”,决定把党的职能和国家的职能结合在一起。据此,齐奥塞斯库则兼任了国务委员会主席职务,而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的县委第一书记则兼任县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从此,国家的一切事务,党说了算,齐奥塞斯库说了算,地方上的一切事务第一书记说了算,错误地把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和管理机关、各种社会团体置于党的直接干预之下,党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具体事务,使罗共因陷于大量日常行政事务工作而削弱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四、思想僵化,反对改革。罗马尼亚经济体制是50年代从苏联照搬过来的,政治上一党高度集权,经济上全面计划管理。这种体制,在一个时期内使罗经济取得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它既不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更不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进行改革。罗马尼亚也做过不少尝试,如从1967年开始,采取了完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一系列措施;1978年实行新财经体制;1982年在农业部门推行总承包责任制;1983年在国民经济各部门普遍推广联产计酬总承包制;1986年颁布了《承包与计件付酬法》。齐奥塞斯库还提出对企业职工实行分红制,把小商店承包给职工,他本人还带头在工厂入股。齐奥塞斯库试图通过这些措施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但毕竟没有也不愿意触动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因此收效甚微。齐认为,上述经济“完善”措施符合罗的国情,罗的“改革”已足够了,没有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他甚至反对改革,指责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斥之为“搞资本主义”、“倒退到资本主义”。齐还表示,他无法理解某些社会主义国家重新为各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开路。1989年11月,齐在罗共十四大上再次拒绝任何改革,说那些进行改革的国家正在越来越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并正在走向资本主义。 记者:罗马尼亚国内没有强大的反对派,不像波兰国内有团结工会那样的反对派组织,在与执政党对抗的10年过程中,不断强大并最终夺取了政权。而罗国内的救国阵线委员会也不过是在国内突发剧变中形成的。但是罗共丧失政权在东欧各国中却是最快的,请您谈谈百姓埋藏在心里的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不满情绪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陈德来:罗马尼亚共产党丧失政权之快,齐奥塞斯库夫妇被枪决之惨,虽然许多人没有料到,但这场风暴迟早要来则是意料之中的。齐奥塞斯库倒台,罗共丧失政权,原因很多。千条原因,万条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脱离群众,失去民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老百姓对齐奥塞斯库领导的共产党的不满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当然也有个变化的过程。 齐奥塞斯库原本来自人民。他1918年1月26日出生于奥尔特县斯科尔尼切什蒂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困难,上小学时连课本都买不起。1929年他就背井离乡到布加勒斯特谋生。起初在一个鞋铺学徒,后又进一家工厂当工人。当时正值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罗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同时法西斯势力也迅速抬头。在这种背景下,齐奥塞斯库把自己的命运同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在一起,开始投身于工人运动,从事革命活动,积极参加罢工斗争和反法西斯斗争,曾多次被捕入狱。 执政初期,齐奥塞斯库心系人民,密切联系群众。他经常深入基层第一线,到全国各地视察,到厂矿企业和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掌握第一手材料。每次到国外出访回来,第二天立即下基层考察。每到一处,都同群众促膝谈心。那个时期经济发展不错,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们普遍心情舒畅,安居乐业。所以齐奥塞斯库博得人民的拥戴。视察时,男女老少兴高采烈,抢着与齐握手,向其献花。开大会或集会时,只要齐一出现,与会者便自发地站立起来,欢呼“齐奥塞斯库”、“齐奥塞斯库-罗共”。 随着在领导人的宝座上越坐越长,他自己逐渐滋长了不良作风,主要有:一、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二、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三、故步自封,胡乱指挥;四、任人唯亲,放纵夫人;五、随心所欲,以权谋私;六、高压控制,民心丧尽。这些都是与共产党的宗旨和性质格格不入的,也是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格格不入的,必然会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可悲的是,他自己居位日久,并没意识到这些问题,加上中央和地方上有些人“抬轿子”,想方设法吹捧他,他还心安理得,感觉良好地认为是人民爱戴他,他与人民心心相印。在剧变前夕的群众大会上,一些人蠢蠢欲动,甚至发出嘘声,他起初还习以为常地认为是群众兴高采烈地对他欢呼。而当时老百姓生活日益艰难,连面包都难以保证正常供应,可谓饥寒交迫。齐不顾百姓的死活,还要大搞“政绩工程”,勒紧裤带还债,使人民的煎熬“雪上加霜”。就这样日积月累,使罗马尼亚广大党员和群众对齐奥塞斯库为首的罗马尼亚共产党彻底失去了信心和希望,再也不能长期忍受,这种强烈不满宛如火山,终于在1989年12月爆喷。 记者:1989年12月,面对共和国广场的混乱,齐奥塞斯库下令国家安全部门逮捕闹事的人,并严责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调动军队平息反对浪潮,但忠于齐的米列亚不愿意动用武力。在激烈的思想矛盾下,米自杀身亡。这个自杀事件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混乱,以致军队“倒戈”。请您谈谈军队为什么会如此? 陈德来:关于国防部长米列亚上将当时不服从齐奥塞斯库命令而身亡之事,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自杀,还有人说是他杀,甚至说是齐亲自开的枪。米列亚到底是怎么死的,我想,历史总会有个交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