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移民政治问题 移民的政治问题表现为,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利用外国移民诱发的系列社会问题,高举反移民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旗帜,在议会选举和总统大选中异军突起,获得了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成为法国政坛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成立于法国经济发展趋缓、失业严重的1972年,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它与二战后其他以往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如“普扎特运动”昙花一现、转瞬即逝不同的是,该党以反对外国移民、主张极端的民族主义为旗帜,赢得法国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并在民众支持下持续攀升。1974年首次参加总统选举,仅获得0.74%的选票,但此后的迅猛发展让人刮目相看。1988年和1995年,分别赢得了14.4%和15%的选票。2002年,在法国总统的首轮选举中,甚至以17.94%的得票率击败传统左翼社会党人、当时任总理的若斯潘(得票16.3%),而与得票率19.6%、仅仅高出其2个百分点的法国传统右翼候选人、总统希拉克发起了挑战。法国极右翼政党的异军突起,强烈震撼了整个欧洲政坛。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就是反对外国移民,将失业、社会治安恶化、社会福利的降低全部归结为外国移民,主张法国人优先、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保卫法兰西民族的特性,赢得了社会中下层民众的广泛支持。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对19世纪的竞争受挫者、民族排外主义和右翼政治之间的关系进行过分析,他认为,民族主义与中间阶层紧密联系的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原因,这种方式促使它和中间阶层的人士转向政治上的右派。仇视外族人对于商人、独立工匠和某些受工业经济进步威胁的农夫,很容易具有吸收力,尤其在财政紧迫的不景气时期。外国人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象征,而资本主义正是瓦解古老传统的力量。对无法精确解释自己不满的人来说,民族主义特别能替他们表达集体的愤恨。而国家能作为他们集体身份的“真正捍卫者”,爱国心可以补偿他们在社会上的卑下地位[10] (P198-201)。在今天的法国社会中,这一闪耀智慧的分析依然有效。法国的中下阶层在高就业、高福利和保护中小企业政策下享有的优越社会和经济地位,伴随着欧洲一体化和全球化,在逐步丧失,经济发展滞胀、高失业率、庞大的失业大军、社会福利的降低等社会和经济上的巨大挫折,使他们很容易迁怒于外来的竞争者--外国移民。而且从小受到的母族文化(带有种族优越传统)的教育,使他们本能地具有种族优越感,特别是在外国移民带来诸多社会问题时,以恢复传统和保留本民族纯洁与价值,消除野蛮,驱逐外国移民为特征的主张,自然融合了他们的社会心理[11]。在这个时候,通过排外而捍卫本民族的纯洁性与政治“右转”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为极右翼政党的崛起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和内在的动力。从法国战后的历史来看,法兰西的政治文化,既拒绝1968年的极“左”,也排斥2002年的“极右”,法国人民的健康理智,总能在关键时刻回归到大革命以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博爱和民主的光荣传统上来,但极右翼政党利用移民造成的社会问题而获得部分中下层民众的支持,从而在法国和欧洲政坛上异军突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在法国,由大量外国移民而诱发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文化价值观问题和政治问题表明,曾引以为豪的法国移民政策的“共和同化模式”,遇到了严峻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并陷入困境。调整法国的移民政策,探索在新的移民形势下的新模式,解决移民社会问题,实现移民的社会一体化,已成为法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注释: ①法国收到恐怖威胁,称如不废止头巾禁令将遭袭击,参见http: //www. sina. com/2004-03-17. 【参考文献】 [1]STANLEY HOFFMANN. La Connexion francaise[J]. Courrier international, le 11. Javier, 2001. [2]克罗里埃。 被封锁的社会[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3]金重远。 20世纪的法兰西[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WEINER, MYRON.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J].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Vienna, 1995. [5]EU' s COMMITTEE. The EU member States and Immigration in 1993/1995. Brussel, 1996. [6]金重远。 法国极右翼政治势力的历史和现实[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徐达。 欧洲对移民的态度[J]. 大环境,1997,(1)。 [8]舒苼。 法国:有待承认的移民国家[J]. 国际瞭望,2001,(9)。 [9]高津英。 法国--融合成为潮流[N]. 瞭望新闻周刊,2005-03-14:(60)。 [10]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帝国的年代[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1]李滨。 西方政坛“向右转”背后的政治经济学[J].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