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罗斯福时期的美国与世界裁军会议(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 鲁静 参加讨论


    3月22日,戴维斯乘船前往欧洲,他首先到达伦敦。但麦克唐纳主要关心的是即将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双方并未对裁军事务进行深入会谈。
    巴黎是戴维斯出访的第二站,他与达拉第总理就裁军问题和世界经济会议事宜进行了商谈。法国希望“一旦德国胡作非为时,法国如果可以在同时获得一个集体安全系统的援助,那么它愿意减少军备以满足德国的一些要求”[4] (P82)。戴维斯意识到美国如果仍然坚持不承担任何国际义务的政策,将不再有机会看到“欧洲军备的裁减”。他在给国务卿赫尔的电报中,除汇报会谈情况以外,主要是向总统征询“美国在和平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是否准备与其他国家进行协商并参加欧洲国家的集体行动”[2] (P224-225)。赫尔马上把戴维斯的建议上交给总统,但此时华盛顿上下都忙于为接待来参加世界经济会议筹备会谈的十一国首脑做准备,罗斯福总统虽未能及时回复戴维斯,但还是对上述建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戴维斯的第三站是柏林。4月8日他与希特勒进行了会晤[4] (P89-93)。谈及裁军问题时,戴维斯试图使希特勒相信,法国现在比最近的十五年中的其他任何时候都更为愿意和解;如果“德国的要求不是太不合理”,并且坚定其和平的愿望,那么“它就能得到公众舆论对凡尔赛和约这种正当、合理修改的支持”[4] (P85-89)。实际上,德国人完全明白,麦克唐纳计划已允许德国拥有二十万部队,尽管这只是德国目标的三分之二,但德国以后可以通过讨价还价和逃避条约的方式来把那十万人找个机会补上。况且,麦克唐纳计划又没有任何对德军事建制的直接监督,这都给以后德国的重整军备以可乘之机。可希特勒依然重复他的老一套说法:德国毫无防御能力,法国没有理由害怕德国,而德国必须马上取得平等权利。他还说,既然已经看到了一场战争的可怕的情景,他不愿发动另一场战争,但是德国不会改变争取平等权利的根本要求。戴维斯明显地感觉到:德国要求军备平等的态度更为强硬了。
    对麦克唐纳计划的考虑和戴维斯的欧洲之行,使美国对以往的只要求各国裁军,而拒绝由本国承担任何义务的裁军政策实行了极有限的调整。
    4月23日,麦克唐纳抵达华盛顿,借与罗斯福总统商讨世界经济会议问题之机,谋求美国政府对其计划的支持。罗斯福向麦克唐纳保证,他同意计划的第一项内容,但是美国公众舆论对于一个限制美国中立权利的多边协定是不会赞同的。因此美国的行动只限于:当美国认可欧洲各国对某一国家的侵略行径所做出的指责时,它将不采取任何可能阻碍集体安全措施的行动。他进一步强调,美国承担这项有限义务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就真正裁军达成一项普遍裁军协定[4] (P102-104)。麦克唐纳把罗斯福对他的方案的支持视作“一件意义重大的、充满希望的行动”,麦克唐纳说,目前“裁军会议正处于关键性的、也许是最后的时刻,这件事能起十分良好的作用”[3] (P61)。
    几天以后,罗斯福又会见了法国反对党激进社会党领袖赫里欧,明确告诉他美国承担有限义务的前提是各国达成裁军协定。赫里欧表示同意,但他感到裁军协定很可能会由于德国要求制造标准大炮和坦克而搁浅。这种大炮和坦克是凡尔赛和约所禁止的,但是麦克唐纳计划却没有提到。罗斯福答应,美国将在日内瓦支持法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赫里欧觉得罗斯福的建议在保障法国安全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4] (P109-111)。
    可以看出,美国希望以麦克唐纳计划为基础,在各国间达成普遍裁军协定。虽然法德对立更为尖锐对立的情况下,美国国会也可能拒绝政府履行极有限的义务,但罗斯福仍决定用“新方针”去指导裁军会议。
    
    4月25日裁军会议复会,首先讨论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内容。戴维斯宣布美国还不准备明确同意麦克唐纳计划的第一项,正在认真考虑有关磋商义务的问题。他不久会宣布美国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并建议会议继续讨论计划的其他部分。纳尔多尼立即提出了德国对计划第二项的修正案,德国坚持每个国家获准保持的总兵力应该包括受过训练的后备兵和驻扎在邻近本国殖民地的兵力,希望以此来挫败法国建立一支海外的,尤其是北非军队的企图。
    与此同时,德国重整军备的决心日益暴露。美国驻柏林总领事乔治·梅塞史密斯一再提醒政府,希特勒在叫嚷和平的伪装下正准备进行恐怖活动。罗斯福也担心希特勒贸然使用武力来实现他在欧洲的野心,于是他在麦克唐纳、赫里欧返回后,立即邀请希特勒访问华盛顿,决定亲自向他说明美国的政策。希特勒以国内的政治事务不能脱身为由,拒绝了这一邀请,派新上任的德国国家银行总裁沙赫特前往。
    1933年5月6日,沙赫特抵达华盛顿,双方进行了一周会谈,详细讨论了裁军问题和德国重整军备问题。美国政府表示希望裁军会议获得成功,在原则上支持麦克唐纳计划,答应不干预国联对侵略国的经济制裁,同时也表示有限支持德国。但是,出于对德国重整军备的前景的忧虑,罗斯福以极为强烈的言词向沙赫特指出美国政府将德国视为“缔结裁军条约的唯一可能的障碍”,他认为,“获得军备平等的办法或者是通过增加战败国的军备到战胜国的水平,或者是减少战胜国军备到战败国水平。否则的话,将不存在裁军、协定,只会有重整军备”[2] (P226)。罗斯福要求沙赫特尽快将这些话向柏林方面转达。沙赫特转达了这些内容,但他的话不起作用。德国的态度越来越强硬。
    从4月底到5日中旬发生的一系列事件表明了德国态度的强化。5月11日,德国外交部长牛赖特在《莱比锡画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声称,“无论裁军会议的结果如何,德国打算在军用和海军飞行器、重炮及人力方面重整军备……对其他国家适合的对德国来讲也一样适合,掌握这些武器和军备对其他国家是出于安全的必要性,那么德国的安全也不能再没有它们。”[6] (P412-413)牛赖特的目的在于迫使英法对德国的要求做出让步。希特勒在5月12日的内阁会议上指出,裁军谈判进行下去,只能导致德国军队毁灭,或者,如果谈判失败,就是归咎于德国。牛赖特和陆军部长勃洛姆堡将军都支持这一观点,认为德国代表在日内瓦的任务只是出席,而不是谈判,他们坚持不接受英国计划[7] (P18-19)。因此内阁宣布,总理将在5月17日向国会发表演说时阐明这一观点。
    面对德国的态度,罗斯福决定亲自向德国和世界阐明美国的观点。5月16日,罗斯福抢在希特勒对国会讲演之前,向出席裁军会议并且不久还要出席世界经济会议的所有五十四国首脑发出呼吁,着重指出庞大的军备给各国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敦促他们不可让这些重大的会议失败,因为失败的后果将会大大损害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和平与稳定。为了销毁进攻性武器,罗斯福提出一个美国将参与合作的分四步进行的方案:(1)接受麦克唐纳计划;(2)在执行该计划的时间和步骤上达成协议;(3)实行第一步及其后的各个步骤期间,各国军备应维持在现有条约规定的水平;(4)各国要承担继续进行裁减直到一切进攻性武器完全销毁时为止的义务,并保证在裁军期间不把任何性质的军队派出国外,还建议所有国家签订一项正式的明确的互不侵犯条约。他警告说:“如果任何强国拒绝在争取政治和经济和平的努力中进行合作,那么全世界人民就将明白责任究竟由谁承担。”[8] (P118)很明显,整个建议具体指向德国。罗斯福抓住这个机会向全世界特别是向德国阐明,美国奉行的是为了世界和平而合作的政策。对此,世界各国都表示欢迎,并等待德国的答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