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注古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对古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甚为关注并有所评论,使人多有联想,以至于自警、自励。 毛泽东读《旧唐书·李百药传》时,见时人对唐太宗的评论,一是慎重对待少数民族,二是“每旦视朝,听受无倦”,三是“罢朝之后,引进名臣,讨论是非”,四是自晚至夜“命才学之士,赐以清闲,高谈典籍”。毛泽东评论说:“李世民的工作方法有四”(16)。从这一评论的口气看,毛泽东对唐太宗的工作方法是称赞有加的。 但是,在毛泽东看来,唐太宗这样的一代英主,在重要问题决策上也有重大的失误,即没有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改立“有文武才”、“中外所向”而又“英果类我”的第三子李恪为太子,而是采纳长孙无忌的建议,仍以李治为太子。对此,毛泽东评论道:“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17) 在这里,毛泽东不仅批评了唐太宗,也尖锐地批评了唐高宗李治,说他是个“朽物”,这当然是从高宗朝的政治得失中得出的结论。 毛泽东读《南史·韦睿传》,批语甚多,对这位梁朝名将评价亦高,如称赞韦睿巡行战地是“躬自调查研究”,对韦睿“案行山川”观察地形的作法也批曰“躬自调查研究”,又说韦睿指挥作战时“将在前线”、“将在前线”,还说他“不贪财”,做到了“干部需和”、“劳谦君子”,又说韦睿是“仁者必有勇”等等。最后就《南史·韦睿传》记述“睿雅有旷世之度,莅人以爱惠为本,所居必有政绩。将兵仁爱,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被服必于儒者,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等语,于是毛泽东郑重地写下这样的评语:“我党干部应学韦睿作风”(18)。在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中,韦睿当是受到最高评价的历史人物。 四、通识与比较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在许多地方反映出毛泽东对于历史的通识,以及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看待历史上的人和事。例如,他以项王和汉王相比(19),以刘表和曹操相比,以韦睿和刘秀、周瑜相比(20) 等,都具有这种意义。刘、项相比,已如上述。毛泽东批评刘表“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又批评刘表势力大了,“做土皇帝,孟德不为。”这两件事,把曹操的政治家风度凸显出来了,而刘表终不能成大气候。毛泽东读到北魏中山王元英率兵百万,“连城四十余”,南下攻梁,梁将韦睿与曹景宗奉命抗击元英大军的史事时,他评价说:“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21) 同时,毛泽东对“二十四史”中的有关各史也有评价,而且多用比较方法,如他以《后汉书》和《前汉书》相比,以两《唐书》和《南史》、《北史》相比等等,皆纵横驰骋,指点评说,真知灼见,屡屡而发。毛泽东的通识和卓见,同他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是分不开的。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是毛泽东留给中华民族的又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它对于推动历史研究,促进历史教育,增益历史智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注释: ① 以上见《汉书》卷48《贾谊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 ② 《致田家英》(1958年4月27日),见《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9页。 ③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新唐书》卷98《马周传》评,线装书局1997年版。 ④ 《新唐书》卷98,《马周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 《新唐书》卷124,《姚崇传》。 ⑥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新唐书》卷124《姚崇传》评。 ⑦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史记》卷8《高祖本纪》评。 ⑧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隋书》卷2《高祖纪下》评。 ⑨ 参见《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⑩ 参见《史记》卷97《郦生陆贾列传》。 (11) 参见《旧唐书》卷71《魏徵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12) 《隋书》卷2,《高祖纪下》后论,中华书局1973年版。 (13)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南史》卷62《贺琛传》评。 (14)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南史》卷62《贺琛传》评。 (15)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南史》卷55《曹景宗传》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