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后(后)现代主义视角看历史学的利与弊(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山东社会科学》 格奥尔格•G•伊格 参加讨论

这种欧洲中心历史观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世界已不再能站得住脚了。当下思想中许多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批判已尖锐地揭示了这种根深蒂固的历史学及其历史观存在的弱点,因为它不但把非西方世界排除在外,而且根本没有考虑到整个人类群体和人类生活领域,比如性别问题和非社会主流群体的生活问题。被宏观历史学忽视的那些社会群体,其生活经验和地方性已经受到微观历史学的关注。但这绝不表示,历史研究拒绝理性的操作方法或者放弃对客观性的追求。另外,宏观历史学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科学考察活动是合理的。在进行科学分析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将会是真实的发展变化过程。不言而喻,这些变化过程与我们在后殖民主义之前的时代所理解的相比,形式更具有多样性,而且我们也认定了这个时期历史主义以及社会学研究的主导前提。虽然在很多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身上,尤其是文学批评中,不难找到反理性主义的痕迹,但是它在历史学家的实际研究活动中没有被贯彻。最近30年里,围绕历史开展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没有终结,反而日益增多,不断地发展和多元化,运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策略,比早先的历史学和历史意识形式更符合人类生活的多样性。我们尽管对历史的理解丧失了统一性,却赢得了多样性。
    今天,启蒙运动的帷幕还远远没有落下。虽然刚才我已经尖锐地批判了霍克海默(Horkheimer)和阿多诺(Adorno)对启蒙思想的片面理解,但是我和他们一样相信,我们需要一种批判理论,它源于科学性的理解力,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社会里的现有情况不再简单地下任何断言,而是批判地仔细考察和研究。就像霍克海默在30年代,即《启蒙辩证法》出现之前就提出的那样,这种批判性理论构建在一个“未来社会的蓝图基础之上,(这是)一个自由人的集体,他们能够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实现自由”(21),当中蕴涵着一个理性概念,其目的是“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公平状态”(22)。而这正是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当今时代,资本主义框架下飞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在全世界范围内陷入矛盾境地,因此,把经验分析和批判态度结合起来,对这些进程进行科学的研究,是非常紧迫和必要的措施。随着我们意识到,人类在与全球化市场为导向的社会经济制度相抗衡的时候,已经处于均势,那么我们朝着人人平等的崇高目标前进的脚步就不该停止,反而应该跃升到一个更加重要的地位。
    注释:
    ①参见Allan Megill,Prophers of Extremity:Nietzsche,Jeidegger,Foucault,Derrida(Berkeley,1995)。
    ②斯科特(Joan Scott),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History(NewYork,1988)。
    ③有关法西斯主义,参见怀特(Hayden White),“Historical Emplotment and the Problem of Truth”,发表于Saul Friedlander主编的Probing the Limits of the Reopresentation of the Holocaust(Cambrige,Mass.,1992),第51页。
    ④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和阿多诺(Theodor Adorno):《启蒙辩证法》(Dialektik der Aufklrung),1944年。见阿多诺(Adorno),“Gesammelte Schriften”,第3册,第3版(Frankfurt/Main,1996)。
    ⑤引自Arnold Künzl,Aufklrung und Dialektik-Politische Philosophie von Hobbes bis Adorno(Freiburg,1971),第171页。
    ⑥阿多诺(Adorno),Gesammelte Schriften,第3册,第23页。
    ⑦Malthus,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⑧关于Meiners,参见Luigi Marini,Praeceptores Germaniae-Gttingen 1770-1820(Gttingen,1995)。
    ⑨参见Jürgen Osterhammel,Die Entzauberung Asiens-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Jahrhundert(München,1998)。
    ⑩萨义德(Edward Said),《东方学》(Orientalism)(London,1978)。
    (11)参见Martin Bernal,Schwarze Athene(München,1992)。
    (12)怀特(Hayden V.White),Metahistory-Die historische Einbildungskraft in Europa im neunzehnten Jahrhundert(Frankfurt/Main,1990),第16页。
    (13)(14)(15)南迪(Ashis Nandy),“History's Forgotten Doubles”,in:History and Theory,Theme Issue 34(1995),第44-66页,第53页,第49页。
    (16)南迪(Ashis Nandy),“Modem Science and Authoritarianism:From Objectivity to Objectivation”,in:Bulleti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ety,Bd.7,Nr.1(1997),第11页。
    (17)南迪(Ashis Nandy),“History’s Forgotten Doubles”,第55页。
    (18)参见Arif Dirlik,Postmodernity's Histories-The Past as Legacy and Project,发表于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Boulder,Colorado,2000)。
    (19)参见伊格尔斯(Georg G.Iggers),“Zur'Linguistischen Wende'im Geschichtsdenken und in der Geschichts-schreibung”,in:Geschichte und Gesellschaft,Jg.21(1995),第557-570页。
    (20)凯尔纳(Hans Kellner),Language and Historical Representation-Getting the Story Crooked(Madison,1989)。
    (21)(22)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Traditionelle und kritische Theorie”,in Kritische Theorie(Frankfurt,1968),第2册,第166页,第19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