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智以藏往,神以知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文汇报》 张和声 参加讨论

再如“生理上的近亲繁殖,国人已知其害;政治上的近亲繁殖,行者不觉其非,此为民主观念比科学知识在中国普及更难之一证”。行者并非不觉其非,不过是利益所驱罢了,为了煮熟自己的鸡蛋,不惜烧毁他人的房子,害的是民族前途,利的是个人身家。无论是在学界还是政界,近亲繁殖只会结出面目可憎的怪胎,所以“最忠实的家臣可能是最不忠实的公仆。中国有家臣的传统而没有公仆的传统”。可谓一言点中命穴。朝廷需大臣,皇上有宠幸,无数个小朝廷小皇帝当然也得配备自家的鹰犬,何况家臣这种货色向来是供大于求的。传统的阴魂驱而不散,有家臣横行的舞台就不会有公仆生存的空间,在家臣竞相效忠的国度,忠实的公仆只能是草民的奢望。一部廿四史不就是一部封建家臣的折腾史吗?
    当然,再忠实的家臣,在主子眼里无非是走狗一条,随时可以弃之门外,依附的悲剧史不绝书。因为“虚伪换来的只能是虚伪,如果虚伪获致了忠诚,那是忠诚的眼泪”。所以最忠实的家臣往往也是最不忠实的猢狲,一朝大树倾倒,逃得最快,反噬最凶就是那只当年最“忠实”最得宠的猢狲,反戈一击的闹剧在“文革”中见得还少吗?西哲有言:“一个奴隶只有一个主人,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却有无数主子--所有可能改善其处境的人都是他的主子。”
    对于传统,先生并不一概抹杀:“传统思想,在其开始大都是合理的,一旦成为传统,它的惰性就越来越多。革命与改革在于对惰性的鞭打,鞭打的过了头,抛弃了其中的合理内容,传统又会振振有词、理直气壮起来。”他指出:“在新旧文化的递嬗中,有些不该剥落的民族文化被剥落了。”同样,对新陈代谢也不应做机械的理解,“新陈代谢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法则,拔苗助长的人为的新陈代谢却会给事物带来破坏”。“新陈代谢,并不是一下子全部更新,而是局部地更新,那些还有生命力的‘陈’仍然要发挥它的功能,再为下一步的新代替。”对于儒学,先生的评判也是一分为二的:“儒学是抗拒腐败的,但儒学的官僚政治是不可抑制的腐化剂。”“自己做错了是自己这一代的事,却要推到老祖宗身上去,又找到两千几百年前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身上去,因为事隔百代,尚有他们的社会基因。”
    至于那些以反孔或尊孔为晋身之阶的文化骗子,先生就毫不客气了。新儒学的某些拥趸奉孔子如天神,将儒学奉为通行天下的万应灵药,对这等似新实旧的冒牌货,先生下笔如刀,褫其华衮,示人本相:“这两年又来了一股新儒学的思潮,其实儒学已经‘新’过了好多代,这只能说它自身附会时代之新,决不是引导和发展社会之新。”“新儒学是时代和社会新了它,不是它新了时代和社会。”痛快!确实,在一个假货泛滥的年代,文化也需要打假,对那些打着新招牌兜售旧货色的文化贩子,听其言,还得观其行,宗教的历史告诉我们,有信教的,也有吃教的,劝别人信,有时是为了自己吃得更好,而“最可怕的是旧的伦理道德转化为新的政治道德”。在先生的晚年,时代虽已步入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但“文革”的阴影仍让人心有余悸,“左”的羁绊使人们动笔撰文常有“下笔如有绳”的感喟,《浮想录》只是先生对自己思想的记录,并不准备立即发表,所以其中一些议论更为放言无忌。如:“政治需要智慧,但又喜欢愚昧。”“‘开民智’是医治愚昧,尚服从是提倡愚昧,以革命的名义宣扬愚昧主义则是民族的灾难。”对“文革”的反思也有其深刻之处:“伟人不相信神,但喜欢别人把自己说成神;人们并不喜欢特殊的人,但愿意接受神化了的人的统治。”“怪诞的‘文化大革命’有两个因素,一是封建遗毒的再现,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形成的独裁制的膨胀。前者是内在的,后者是外来的,所以‘文革’是中外也是古今的恶性结合。”“政治家着眼于今天,哲学家看到的还有明天。毛主席是个伟大政治家,也是哲学家,在他的晚年把哲学的明天搬到了政治家的今天,所以我们又要退回来。”讲真话固然要有勇气,但更要有水准,淡而无味的真话是浪费唾沫。反思,反反思,《浮想录》以其发人深省的真话展示了一个思想者的胆识。
    当然,作为一个史学家,先生更擅长从历史的视角来投射对现实的关怀,“舢板与轮船不是东西文化的差别,而是历史进程的差别,我们应该研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历史进程上的差别”。是东西文化的差别还是历史进程上的差别?在讲究“特色”强调“国情”的时候,若能设此一问,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也可以不攻自破了。当然还应该研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那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因为“不了解国情可怕,被国情俘虏更可怕”。
    陈先生主张:“要让历史自己说话,但历史学家还要说出历史没有说出来的话。”他进而指出:“让历史说话,还是要通过史学家来说话:《史记》是司马迁在说话,《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在说话,《中国通史》是范文澜在说话。”陈先生的著述,就是陈旭麓在说话,尤为可贵的是他常能说出许多历史没有说出来的话。一句平常的话,一个普通的看法,经先生略加点化,就会变得不同凡响。事物的发展螺旋式上升,本是马克思主义常识,先生并没有拿这个原理来简单地图解历史,而能独具只眼,看到“历史是螺旋地前进,我们的历史螺旋得太多了”。学力不济,难通古今之变;不具史识,谈何一家之言。文字功底决非文字技巧所能造就,笔锋的强健,凸显出思想的力度。
    做学问要超越他人不易,要超越自己更难。读先生的文章,会感觉到他在不断地超越自己,在溘然去世的前几年,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诗)文章的老成源于思想的精醇,读先生的文章,每每会为其中的神来之笔而叫绝,这种“神”是特定的时代和境遇,特定的气质和学养熔铸而成的。特定的东西无法复制,这种“神”难以口授心传,也是浅学后生很难企及的,望尘之余惟有心向往之而已。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诗)时代的激流,坎坷的人生,都可以在陈旭麓的著述找到它们的印记。先生明言:“要求做真人则可,要求做完人很难,因为世界上有真人,不一定有完人。”先生不是一个完人,却不失为真人,他对自己的苦恼并没刻意掩饰,《浮想录》时而也会透露出一个老人的苍凉之感:“‘逆境当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先生,’只是青壮年的先生,对老年却是追不回的逝波。”他也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潜网而痛心疾首:“是是非非总折磨,为人为己两蹉跎。”其实做个真人也不易,真人容易较真,有时现实却让他们有理没处说:“说有理论工作者不讲理。其实不是不讲理,而是在编造理,或者他的理是以‘势’为转移。”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讲理实质上就是以势为理。理须学问,势则依权,以理可以服人,以势可以压人。然而,理之充分总不如势之强悍,心虽服理,行则服势,在病态的环境下尤其如此。“时代已经走出了中世纪,可比中世纪还狠毒的权力又回到了当代一些权力者的手里。”所以先生也不得不叹道:“在这个世界上,既要昂首做人,也要会低头处世,不会低头处世就得挨鞭子。”甚至不无凄楚地写道:“脸上绽开笑容,心里却在哭泣的人们永远不会消失。”“可以说清楚的东西而不让你说清楚,那就沉默,永久的沉默。”
    当然,思想不会沉默,思想者也不会甘于永久的沉默,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更没有“自己折磨自己”。文章苦而后工,亦未尚不是幸事。“已谙世味应忘我,却念国殇总惜才。”在学子的身上,他看到了生命延续的曙光,以自己的行止和史笔书就了自己的墓志铭。学者以学问说话,史家以史著立身,先生晚年学术上的爆发正是对世道不公最有力的反击。
    人生在世,有穷有达,达不可有傲气,穷不可无傲骨,穷达之际,品位立判。《浮想录》的字里行间时时发散出一个湖南汉子的硬气:“宁可因反对而招人嫌,不要因乞求而招人嫌。”“当你被诬指为‘错误’的时候,你就坚持‘错误’走下去,以回敬那些貌似正确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