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现代化模式 《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一书是从发展战略角度研究拉美经济现代化的比较有影响的早期著作。(29) 1996年江时学的《拉美发展模式研究》一书出版,(30)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首次较为详细系统地论述了拉美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兴衰转换,对每种模式的形成原因、理论基础、运转过程及其影响和衰落原因都作了具体交代。并对拉美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通货膨胀、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等四大关系作了初步探讨。书中还列出一章,对拉美发展模式与东亚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随后,有不少关于拉美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和模式转换的文章相继问世。(31) 2001年江时学和他的课题组完成了《拉美与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一书,这本著作就拉美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各种经济要素(资本、技术、外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政府干预、宏观经济管理、收入分配政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与东亚进行了比较。值得注意的是,本书还辟出了一章比较了非经济因素(文化和政治)在两地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就文化因素而言,作者的结论是,“东亚奇迹首先来自于一系列经济因素,而不是非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积极利用外部条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决定经济发展的其他内部因素相比,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是有限的。”关于政治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十分重要”,从两地的模式比较中可以看出,“这一问题的核心是如何认识政府的权威性和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程度不是一个决定因素。”(32) (三)政治现代化模式 关于政治现代化与民主化问题,曾昭耀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标准应该是政权的阶级性质,现代政治制度就是指两个现代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领导和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根据这一标准,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治西化失败阶段、现代政治制度基本确立阶段和民主化阶段。拉美政治现代化进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民主与专制反复交替,二是西化→西化失败→再西化→再西化失败的周期性反复。西方的民主制度之所以在拉美国家一再失败,就是因为其社会条件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拉美政治现代化的根本出路在于依据本国实情,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33) 韦幼苏认为,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拉美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4) 李荣静则从拉美战后的经济发展、威权主义政权合法性日益衰落、国际政治格局的总体变化、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等方面探讨了拉美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形成的原因。(35) 刘文龙认为,第三次民主化浪潮是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拉美民主政治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独特性,民主化进程中仍存在军人干政的可能性。(36) 董经胜对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军人政权的模式和特点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37) 政治稳定始终是关系拉美现代化的一个核心问题,曾昭耀认为,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拉美人主要应对的是来自右的方面的动乱,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解决的是来自左的方面的动乱,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为了避免社会冲突,不少国家的执政者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但事实表明,其不能解决政治稳定问题。(38) (四)社会发展模式 贫困化是拉美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突出社会问题。万心惠较早地关注到这一问题,(39) 刘新民从经济发展模式和农村社会的变化两个方面对拉美国家的农村贫困问题的深层原因作了剖析。(40) 苏振兴认为,从1970年以来的三十多年间,拉美社会贫困状况的演变特点有三:社会贫困现象总体上呈不断加剧的趋势,但其间经历过两次起伏;日益加剧的社会贫困现象出现了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经济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力极大。这种贫困现象的出现,除了某些历史因素外,还有“重增长、轻分配”思想的影响,忽视必要的社会改革,对解决就业问题重视不够,国民经济长时间地非正常增长,国家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他指出:国家在社会发展领域的作用不可替代,“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需要有兼顾社会公平的本国发展模式,需要一个有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精干而高效的政府,需要一个对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完整性负责任的政治阶级”。(41) (五)《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主要观点 2002年以苏振兴为首的课题组承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拉美现代化道路研究》,辛勤耕耘,历时四载,最终以《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面世,该书洋洋51万余字,从现代化进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动、政治现代化等方面对拉美地区现代化做了比较详细全面的阐述,将国内的拉美现代化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就拉美现代化进程研究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见解。(42)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