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十二章“弗吉尼亚大学之父”中,作者在阐述杰斐逊教育思想时写道:“如果说杰斐逊因在争取民主自由(革命期间)和保卫民主自由(从国务卿到总统任内)方面取得伟大成就而赢得民主自由战士的称号的话,那么在退休后由于热心教育事业及创办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的称号。”杰斐逊精辟地阐明了教育与民主自由之间的关系,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是防止民主蜕化为暴政的重要手段。”在详细阐述了杰斐逊为创立一所崭新大学而奋斗不息、为大学建设而呕心沥血时,作者指出弗吉尼亚大学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把美国现存的大学所奉行的传统的规章制度一扫而光……大学实行民主、学校领导人由教授选出,尽管领导人在学校管理上受理事会监督。在学生中间实行教授领导下的自治。对于学生实行道德感化,而不诉诸惩罚。一句话,这个大学消灭了一切外在的权威。它是杰斐逊的理想--小政府的缩影。”“第二,在学习和生活上密切师生关系。这是通过‘大学村’的建筑格局来实现的。”在大学村里,教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邻居,可以制造出一种家人父子关系的气氛。作者以为“说杰斐逊是弗吉尼亚大学的创始人是远远不够的,他是名副其实的‘弗吉尼亚大学之父’。”(第1440~1441、1468、1474页) 2.刘祚昌先生认为,杰斐逊不仅主张政治上的民主,而且提出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和提倡道德思想:杰斐逊“认识到民主只有与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缩小贫富的差距,才能真正促进人民的幸福。”“光有政治民主和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是不够的。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的无限发展,必然出现强凌弱、众暴寡、互相残害的可怕局面。”为了防止和矫正这种可怕局面的出现,“必须有人大力提倡才能奏效。为此,杰斐逊慨然承担了这个责任。”“在美国历届总统中,只有杰斐逊认识到提倡道德的重大意义,只有他为弘扬道德付出了大量心血。”“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是以政治民主为核心,以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及弘扬道德为辅翼的意识形态的复合体。”(序言第10~11页) 《杰斐逊全传》中阐述杰斐逊经济政策和思想的文字篇幅较少,第二篇“反对汉米尔顿的斗争”部分反映了他的抑富扶贫的经济措施和思想,同时用相当篇幅叙述“在国家大计方针上”和汉米尔顿的对立。作者评论说:“如果从是非曲直来看,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美国的许多社会病都可以在汉米尔顿的思想主张中找到根源;而针对这些社会病,就应该到杰斐逊的思想里去寻求药方。”显然作者是怀着对于民主的渴望和对祖国前途的忧患来研究杰斐逊的。作者在叙述了杰斐逊最讨厌金融投机事业,并心怀忧患地写道:“杰斐逊关于这种无法无天的投机行为的警告,对于21世纪的今天的我们,仍有其教育意义,因为它提醒人们必须认识到:不管资本主义在改善人们的生活方面如何成功,它也培养和鼓励社会罪恶。”(第340 ~341、382页) 《杰斐逊全传》第四篇“政绩辉煌的前四年”简要叙述了杰斐逊的财政政策。称他“以财政为重心的改革,以国家政策为杠杆,以抑富扶贫为目的,把汉米尔顿财政体系颠倒了过来。”“杰斐逊在这次改革中,通过取消国债制度及国产税,堵塞了大商人大银行家榨取人民大渠道,发挥了政府的抑富扶贫的作用。切断了美国走向以大商人大银行行为支柱的集权国家道路。”在《全传》的外一篇“杰斐逊的民主乐园”中,专门谈到“抑富扶贫”时叙述了这一主张的表现和原因,指出:“它起源于他对于穷人的同情,他一贯站在‘劳动者阶级一边’。”“也来自他的社会正义感:他痛恨富人对于穷人的鲸吞蚕食。”“也与他的经济思想,特别是他在财产及财产分配问题上的主张相一致。”并评论称他“既反对贫富悬殊,又反对绝对平均主义,而是主张通过温和的手段缓和或减轻财产上的绝对不平等。”(第792~794、1662~1663、1666页)关于对汉米尔顿的评价,国内美国史研究者历来存在不同评价,相信刘先生有关激烈抨击汉米尔顿财政政策的见解,将引起学术界的不同回应,从而有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 三、杰斐逊民主的人生观也有其独具的特色 杰斐逊认为追求幸福既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也是人生的目的。物质上的享受固然是幸福的不可缺少的内容,精神上的幸福也是十分重要的。“他反对穷奢极欲,反对纵欲,而强调节欲。他反对物质主义,反对肉体享受至上。他所珍视的,是高尚的、优雅的精神上的享受:对艺术的欣赏,欣赏田园风光或大自然之美,与志趣相同的朋友盘桓,一个人坐下来静静地读书以及在与家人团聚中享受天伦之乐等等”(序言第12页)。 刘祚昌先生把杰斐逊的独具特色的民主思想和同样独具特色的人生观归纳为:第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杰斐逊重视情谊和道义而非金钱;第二,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他重人而轻物,把人放在第一位;第三,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上,杰斐逊把人的精神生活放在首要地位,而把物质生活放在次要地位。他最重视高尚的、雅致的精神生活,认为只有这样,人才能和禽兽区别开来,才不会虚度一生,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这就是杰斐逊的人文主义(序言第14~15页)。 作者关于杰斐逊民主人生观的论述,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领域,而且还表现在社会、人文思想和家庭生活方面。在《全传》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描述了透过社会和家庭生活反映出来的杰斐逊民主的人生观以及家庭生活细节及细腻的亲情、爱情和友情,认为:“杰斐逊既笃于友情,更重视骨肉亲情。他对于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也是众所目睹的。”作者在《全传》第二十章“家庭悲欢”中透过“对天伦之乐的渴望”“殷勤好客的总统”“玛丽之早死”等段落来描述这些细节。称“杰斐逊爱自己的妻子、爱自己的子女,爱孙儿孙女、爱女婿,爱兄弟姐妹,爱邻人,爱朋友,爱人民,乃至于爱全人类--他对于这些不同层次的人的态度,是用一个‘爱’字贯穿起来的,尽管由于远近亲疏之不同,爱也有差等。”作者详细分析了杰斐逊人物性格上充满矛盾的方面: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矛盾、激进主义与稳健作风的矛盾、崇高的抱负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矛盾、隐居思想与出仕思想的矛盾,进而指出:“这四组矛盾在杰斐逊身上的统一,就使得他成为一位把多种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形象高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使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人。正是他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激进思想与稳健作风、崇高的志向抱负与实干精神融合在一起,才使这位杰出的革命思想家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才使得他不但为美国人民和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而且也为美国人民立下了彪炳千古的丰功伟绩。”(第1480、1521、1523~1524,1524~1534页)在《全传》外一篇“学术与思想”四--“杰斐逊的民主乐园”中,作者认为:“在美国革命领袖和开国元勋中,只有杰斐逊是最坚决、最彻底的民主主义者。他的一生便是为争取民主、维护民主和巩固民主而奋斗的一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