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秦币探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何清谷 参加讨论

二、秦惠王“初行钱”--秦币的定型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二年“初行钱”。秦惠王二年即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这是货币史上一件大事, 当时周天子去秦国“贺行钱”。司马迁还用互见法在《秦本纪》、《周本纪》、《六国年表》中对这件事作了记载,可谓不厌重复,浓墨重写。
    秦惠王“初行钱”铸的钱是什么形状?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肖清《中国古代货币史》,钱剑夫《秦汉货币史稿》,都认为铸的一两形的圆形圆孔钱。但是,几十年来出土的战国晚期秦钱都是圆形方孔钱,时间在“初行钱”之后,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这可以举出许多实例:
    1.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号墓,与秦武王四年十二月隶书木牍同出的有7枚半两钱。均圆形方孔,字文凸起,半两二字对称,篆法古朴, 铸工粗糙,轻重大小不一。〔12〕按秦制半两为12铢,合今7.8克。 〔13〕据实测7枚中最重者9.8克,合14铢,超过半两;其余都不足半两,最轻的仅2.1克,合3.1铢,只有半两的1/4强。〔14〕从减重钱多看, 说明这种货币在秦国已铸行了一段时间。该墓木牍最晚的时间是武王四年十二月,估计下葬的时间在秦昭王元年。这是一个有确凿年代的墓葬,秦昭王元年上距秦惠文王二年仅30年,足证秦惠文王“初行钱”就铸的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2.凤翔高庄一号秦墓,出土半两钱15枚,钱文微隆起,最大者重6.75克。吴镇烽认为“该墓的时代为战国晚期”。〔15〕
    3.咸阳黄家沟战国晚期墓,出土半两钱4枚。〔16〕
    4.四川郫县红光公社一座战国晚期土坑墓,出土半两钱1枚,重7克。〔17〕
    5.四川巴县冬笋坝发掘的船棺葬和长方土坑墓中,出土半两钱百余枚。四川昭化县宝轮院发掘的船棺葬,亦出土半两钱多枚,均为秦惠王灭巴蜀之后的墓葬。〔18〕
    6.内蒙赤峰地区新窝铺发现战国货币2589枚,大多为燕币,其中一枚是秦国半两钱,个体较大,面文半两,背面素平。〔19〕半两钱与燕国刀、布、环钱掺杂一起出土,说明半两钱还与燕国货币同时在燕地流通,这枚半两钱必铸于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
    7.长安县韦曲乡首帕张堡发现一个釜内装古钱1000枚,其中997枚是半两钱,还有两锱钱1枚,齐币镒化钱2枚。陈尊祥先生已论证该釜为战国器物。〔20〕齐国货币既与半两钱合为“千钱”入藏釜内,亦证明这些半两钱为秦始皇统一货币之前所铸。
    以上考古资料说明:把“初行钱”像《史记注译》那样,译为“秦钱的开始铸造和发行”是不确的,在此之前秦国早已铸行圆形圆孔钱。确切地说,“初行钱”应是秦惠王开始铸造和发行圆形方孔半两钱,这是改进了的圜钱。它是秦国的一次货币革新,是商鞅变法的继续。把“初”不加分析而一律理解为某种制度的“最初”、“开始”是不对的。如前350年,商鞅第二次颁布的变法令,措施之一是“为田开阡陌”。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附录云:昭襄王“立四年,初为田开阡陌”。昭襄王四年即公元前303年,在此前47年商鞅已“为田开阡陌”,昭襄王何“初”之有?昭襄王统治期间有几次下令“开阡陌”,而即位四年是他第一次下令“开阡陌”,故标以“初”。同样,秦惠王“初行钱”也不是秦国开始铸钱,而是秦惠王在位时第一次铸钱。但不是寻常的第一次,其意义在于:
    1.使秦国的铸币从此定型。摈弃了圆形圆孔钱,定型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使秦币由试行阶段转变为正式全面铸行时期。秦币固定为这种币形,是经过长期实践作出的选择。有实用上的原因;方孔较圆孔用绳子或木条贯穿起来比较稳固,不易晃动,制作时便于外缘磨光,亦可进一步减轻磨损率;半两的体积适中,便于流通。也有观念上的原因:战国中期“天圆地方”之说广泛流行,如《诗子·说剑篇》云:“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秦取此币形,很可能和这种观念有一定关系。秦币此后大小轻重虽时有变化,但圆形方孔再无变更。
    2.确立了钱币由王室专铸的制度。秦自献公以来,逐步建立了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所以铸行的圆形圆孔钱已不同於东方诸侯的钱币,只标重,无地名,这表明秦国的币制一开始就是统一的,不许地方铸钱。“初行钱”时所铸圆形方孔钱,则更加明确,钱面只标面值,没有地名,说明王室专铸制度进一步确立。不许郡县擅自铸钱,也严禁私人铸钱,在云梦秦简中有严惩私铸钱的案例。〔21〕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圆形方孔半两钱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时的发明,也是不对的。秦统一中国之前,从秦惠王二年即公元前336年算起, 圆形方孔半两钱在秦国已铸行了115年。不过, 战国时期秦半两钱主要在秦国境内流通,在东方六国流通的数量很少,因为币值不统一,换算困难。当时秦国对外使用的等价物主要是黄金和布,秦简《金布律》规定:“其出入钱以当金、布,以律。”意思是:钱如要带出国境,必须换成黄金或布,按法律规定的比价折算。可见黄金和布这两种货币是各国都通行的,也可见秦币分为黄金、布、半两钱三等的制度在战国晚期就已形成。
    还有一种看法。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认为,“初行钱”铸的是三孔布。《中国历代货币》图册(新华出版社1982年版),也认为三孔布是“战国未期秦国的货币”。这是不能成立的。三孔布的特征是圆首、圆肩、圆档、圆足,首及两足各有一个圆形穿孔。这是为了减轻磨损而对原来布币的改造。三孔布现在发现30余品,正面有铸造地名,背面铸有两或铢以标重。经裘锡圭〔22〕、何琳仪〔23〕、黄盛璋〔24〕诸先生考证:这些钱面的地名大都在赵国东部,个别在赵国西北部,有些是公元前296年赵灭中山后属赵的,有些是赵从燕国、 魏国手中夺来的,总之在战国晚期都属赵国。因此,他们肯定这些三孔布是战国晚期赵国东部地区铸行的货币,绝不是秦币。《中国历代货币》认为,三孔布大者背文“一两”,小者背文“十二朱”,它是最早的朱两货币。以朱两标明币值是秦钱的特征。其实,战国晚期以两、铢作为衡器单位的除秦国外,赵、魏、韩、楚、燕等国也偶尔用之,据考古发现的器物实测,与秦国一样,一两都折合15.6克。〔25〕赵国的衡制既然有时也用“两”、“铢”,那就不可排除以两、铢为某种货币标重的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