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是通过四个层次来体现的,由里及表,它们依次分为:1.商文化中心区;2.商文化亚区;3.商文化附庸区;4.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这种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犹如一座巨大的金字塔,历代商王室居于塔尖,通过政治控制、军事征服、宗教影响、文化传播、商业往来等渠道,把商代疆域与文明推进拓展到十分辽阔的边远地区。 一 商文化的中心区 商文化的中心区是指由商王室直接控制的地区,包括王都和王都所依托的五畿地区,商代甲骨文称为商、中商、中土、大邑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指出,先商文化的育成地区是在今豫东商丘和豫北、冀南地区。分布在河南省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先商文化漳河型─-辉卫型遗存,很有可能是商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商汤灭夏以后,商文化进入二里岗阶段,这时,商文化的中心区逐渐向西转移,华北平原的西部和伊洛平原成为商文化的主要活动区域。郑州商城和洛阳偃师商城以及位于晋豫交界的垣曲商城是商文化在中原地区确立王权统治的重要标志。洛阳盆地和晋南平原原本是夏王朝的中心地区,很显然,商王朝势力的西渐是伴随着商汤灭夏的改朝换代而发生的。 商汤灭夏后,王朝的都邑又经历了五次迁徙,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将都邑从亳迁于嚣(隞),河亶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迁于奄,盘庚迁于北蒙,曰殷。祖乙迁都,文献有不同的记载,《尚书序》说祖乙圮于耿;《史记·殷本记》言祖乙迁于邢。仲丁所居隞都,可能就是现在发现的郑州商城,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应当是盘庚所迁的殷都。很明显,进入殷商阶段,商王朝的中心区又向东北方向偏移,安阳恰恰处在华北平原的中部。 商汤灭夏前,曾有八次迁徙,商汤立国后到盘庚,又有五次迁徙。商都屡迁,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历代商王都想在黄淮大平原上寻求一处政治力量均衡,物产丰饶,由此能够驾驭中原地区的理想城址。盘庚迁殷后,商王朝终于找到一处较为理想的城址。安阳殷都处于商王室实际控制的疆域中心,从这里可以有效地统治华北平原和伊洛盆地的王畿地区,并能够驾驭四土的方国。安阳殷都及其依托的中原地区,成为维护商王朝稳定发展,构成商代疆域地理的基础。 根据甲骨文记载,都邑和王畿地区是由历代商王、王族和子族以及和王室世代联姻的异姓贵族控制着。 二 商文化亚区 考古资料揭示出围绕在商文化中心地区的外围,形成一条环形文化带,其间有规律地分布着若干商文化的地方类型和由这些地方类型所构成的方国,这一环形文化带,或可称为商文化亚区。它们与中心地区商文化同源,而后异化。 在二里岗文化阶段,商文化亚区的地方类型有以河北藁城台西遗址为代表的台西类型,以湖北黄陂县盘龙城为代表的盘龙城类型,以陕西关中地区老牛坡、北村、易家堡为代表的商文化关中类型,以山西垣曲商城为代表的垣曲类型,以山西晋南东下冯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等。上述商文化的地方类型起始的年代都在二里岗文化的下层。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各类型遗址的主要文化特征,包括城墙构筑,宫室营造和布局,文字的使用,埋葬制度及其反映出的礼制和宗教习俗,青铜器、玉器的制作,甚或主要的陶器器类、器形和组合,都和郑州、偃师商城典型的二里岗类型商文化保持了极大的相似性或同步发展。 进入殷商文化阶段,上述商文化地方类型或绵延不断,继续发展,或被迫退缩,以至消亡,一些新的地方类型又在不断派生、形成。商代晚期,武丁阶段,商王室又掀起一次较大的扩张浪潮,使商代前期的政治疆域得到巩固,并有进一步的发展。《诗·商颂·殷武》谈到武丁的武功文德时说“挞彼殷武,奋伐荆楚”,“昔有成汤,自彼氐羌”。《今本竹书纪年》也记载武丁三十四年,氐羌来宾。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记录了商王室“伐南土”的史实(甲编2902、2907)。山东益都苏埠屯,山东平阴朱家桥,山西灵石旌介村,河南大别山罗山县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和湖南宁乡等地商代遗址和墓葬的发现,是这种地方类型的新代表,它们是分布在商王畿地区周边的方国,其考古文化面貌和安阳殷墟为代表的中心商文化保持了较大的相似性。 商文化亚区环形文化带所分布的众多方国,是商王朝历次向四方进行军事殖民和领土扩张的直接产物。在二里岗文化阶段,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心的商王朝,曾经掀起了一次大的领土扩张浪潮。关中地区老牛坡遗存,湖北盘龙城类型,垣曲商城类型的最初形态就是商通过军事武装手段向四方殖民的据点,是商王室直接统治西土、东土、北土、南土的军事方城。以关中老牛坡为代表的商文化关中类型延续时间最长,历经二里岗下层、上层文化直到殷墟阶段。很明显,在二里岗下层阶段,以伊洛为中心的商王室,曾大规模地向西土扩张,老牛坡遗址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土肥沃,是商王室在西土扩张的重要军事据点。垣曲商城是商王室向西北扩张的门户,藁城台西类型则有可能是商王室向北扩张的据点,而盘龙城则是当时商王室向长江流域扩张的据点。这些商文化地方类型的早期考古学内涵,基本和伊洛地区中心商文化特征相同,实际上是典型商文化的外延和拓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和当地土著文化相互同化、融合,并同中心商文化拉开距离,慢慢形成了既具有商文化主体因素,又有自身特征的地方文化。 商王室在中原文化区周边地带设置的诸多方国,多位于交通要冲,战略重地,具有重要的军事进攻和防御功能。商王室向四方扩张时,它们是桥头堡;商王室衰落时,为抵御四方部族、方国的侵扰,它们又成了拱卫、防御王畿地区的屏障。一些学者认为,湖北盘龙城是商代南土雀国的遗存;商文化关中类型可能是文献记载的崇国。山东益都苏埠屯墓主人为亚醜,大墓可能是商代东土诸侯溥姑的墓葬,山东平阴朱家桥遗址以及邹县、滕县商代遗存可能是商奄的遗存。山西灵石旌介是商代方国族的遗存。河南罗山县蟒张是商代方国息族的墓地。湖南宁乡可能是商代王族族的遗存。这些由商文化地方类型衍生出来的方国、诸侯,或是商代的王族、子族、多子族,或是与商王室有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重要贵族,它们都处在由商王室用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编织出的各级网络的交接点上,成为商王朝政治、军事统治的支柱。 商代甲骨文中屡次提到的四土,可能就是指上述方国诸侯所代表的东土、西土、南土、北土。这些地区也是商代农业经济的重要基地,卜辞常有祈求东土受年(合集9735)、西土受年(合集9742)、南土受年(合集9738)、北土受年(合集9745)的记载,四土方国为商王室提供了充裕的粮草和经济作物。 商文化亚区文化带处在商文化中心区与商文化周边地区青铜文化之间的中介地区,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不同地区青铜文化相互交流、传递、融合的枢纽和中间环节。商文化关中类型的确立,使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的商文化,迅速影响到先周文化、早期蜀文化以及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加快了这些地区青铜文明向纵深发展的步伐。盘龙城类型的确立,也对江南地区青铜文化,诸如吴城文化,荆南寺─-石门─-皂市青铜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阶段,中原地区商王室曾多次掀起扩张的浪潮。由商文化诸多地方类型形成的商文化亚区,是这种军事移民和政治扩张的直接产物,它们实质上是商王室直接统治权力的外延和拓展。与之相伴共生的是高度发展的商文化以极快的速度向四方传播和扩散。其在中国青铜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犹如巨石击水,掀起了巨大的波涛。中心地区商文化向四方的幅射和周边地区青铜文化向中原地区的回归、交融,明显加快了中国青铜文明的进程,也使得中国境内青铜文化的内涵显得更加宽广深邃,绚丽多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