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5)
新干大墓出土的三件一组的编铙和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五件一组的编铙,都是中国境内较早的青铜乐器。其对商代晚期铙、镈在两湖、江淮地区的传播是有重要影响的。 吴城文化区范围内的瑞昌铜岭是商周时期著名的铜矿。商周王室对南土的经略,其中重要的一个目的,在于对铜矿的掠夺。对铜矿资源的争夺和分配,恰恰也成为黄河流域商周青铜文化和长江流域南方青铜文化相互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 地处鄱阳湖──赣江流域的吴城文化土著的地方特色要比洞庭湖──湘江流域更为深厚一些,这恰恰说明,湖南境内的主要的商代晚期遗址是商王室及其贵族在继盘龙城类型之后,对南方地区纵深扩张和发展的结果。吴城文化的主流则显示出有别于中原商文化的土著特色,中原地区商文化对吴城文化的影响和渗透,相对要薄弱一些。吴城文化的族属有可能是古代的扬越。 两湖文化主要是指长江南岸的湖北、湖南境内青铜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大多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绵延连续到商周时期。根据分布地域和文化面貌不同,又可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型。 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荆南寺类型是在继湖北龙山文化之后较早的青铜文化遗存。荆南寺早期遗存相当二里头文化阶段。在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阶段,当地的土著文化明显归服于盘龙城类型,并深刻打上中原商文化的烙印,但从器物群体上仍然保留着土著文化的重要特征。 洞庭湖澧水流域的石门──皂市─一班竹类型,在二里岗到殷墟阶段,也明显受到中原商文化的强烈影响,青铜文明的发展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湖南宁乡、安化、桃源、石门、醴陵、常宁、湘潭、长沙等地多次出土殷商阶段的青铜礼器,数量之多,制作之精,在江南地区都是罕见的。这些礼器以各种动物造型的铜尊为主,有象尊、豕尊、羊尊、牛尊等,充分体现出湖南地区商代青铜文明的高度发展。宁乡出土的两件虎食人卣,一件在法国色努施奇博物馆,一件在日本泉屋博物馆,都是极为罕见的珍品。两湖地区出土的大型乐器铙、钲、铜鼓,对以后商代晚期与西周时期中原地区礼乐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两湖地区是商代南土疆域,可以确知,在二里岗到殷墟阶段,商人势力曾多次直接嵌入这一地区。盘龙城类型和湖南宁乡、长沙等地商文化类型,是这种扩张的直接产物。商文化的侵入,和两湖地区长期存在的土著文化势必长期斗争,相互影响,逐渐融合,这种矛盾对立和胶着的局面,也必然造成两湖地区青铜文化纷繁多样,绚丽斑斓的面貌。 两湖地区青铜文化遗存或可称为夏商之际的苗蛮遗存。 江淮文化处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江淮文化区是中国境内青铜文化的南北分界线,也是中原地区青铜文化和南方地区青铜文化相互联系的中介文化带,具在重要的链条作用。 在安徽和江苏北部,已发现上百处商代遗址,另外,在嘉山、阜南、肥西、肥东、颖上、潜山、六安、庐江、舒城、寿县等地也多次出土商代墓葬和窖藏青铜器。 淮河以北的皖北大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商代,这里已成为中原文化区的一部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皖西、皖南和皖中地区,浅山密布,丘陵连绵,河道交错,间有盆地,这种复杂的地理地貌,又为商周时期众多的、林立的小国,提供了理想的地理生态环境。 江淮文化区的考古文化面貌主要包含四类文化因素:①中原地区商文化因素;②本地区的土著文化因素;③长江以南吴城文化与湖熟文化因素;④环渤海地区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因素,但主流仍是本地区的土著文化因素。江淮文化区考古文化的多源因素,正是由于所处南北文化交接地带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这些文化因素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互有消长,也构成了这一地区考古文化的复杂多样性。 一些学者推测,江淮文化区可能是商代人(夷)方分布区。商代甲骨、金文中多有记载征人(夷)方的资料。西周、春秋时期,安徽境内有徐夷、淮夷、吴、越、六、英、群舒、巢、桐、钟离、萧、许、抇、蔡等国,它们都与周王室发生过十分密切的联系。 湖熟文化区太湖马桥文化湖熟文化分布在长江下游两岸的丘陵地带,北抵江淮,南达太湖流域,以江苏省江宁县湖熟镇命名。已发现的遗址多在河流、湖泊沿岸的土墩和岗地上,又被称为“台形遗址”。比较而言,湖熟文化的土著特征比吴城文化和江淮文化区更为明显。湖熟文化同样也受到商文化的影响,并同江淮文化和吴城文化以及东南的太湖地区马桥文化发出过密切的联系。太湖流域的马桥文化,可能是由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发展而来,但又受到吴城文化和湖熟文化的强烈影响。由江淮文化区、湖熟文化区和太湖马桥类型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出,商文化的影响,由北向南,在逐渐减弱,而各个地区土著文化特征,由北而南,逐渐得到加强。 岳石文化在中国文明进程中,山东地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自大汶口文化到山东龙山文化,它们都对中原地区文明孕育和形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岳石文化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在海岱地区出现的一种地方类型青铜文化,其晚于山东龙山文化,早于二里岗上层文化,延续时间大约从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15世纪。已知的岳石文化分布范围以山东半岛为中心,向南波及淮河地区,向北延及辽东半岛,向西影响到豫东地区。岳石文化被区分为三类型:半岛区域的照格庄类型,鲁北地东的郝家庄类型,鲁中南地区的尹家城类型。岳石文化普遍被认为是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其鼎盛阶段大约在夏代后期。以岳石文化为代表的东夷诸族,对夏王朝的由盛转衰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夏代衰亡,商代初期,商人势力迅速崛起并向东扩张,这种扩张浪潮迫使岳石文化不断向东退却,并逐渐和商文化趋于融合。岳石文化虽然在削弱,但在商代晚期,仍对山东地区青铜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二里岗文化到晚商阶段,海岱地区青铜文化遗存大致有三种类型:一类是由中原地区商王族东进形成的遗存,其文化内涵和豫东、鲁西典型商代遗址内涵基本一致,是商王朝向东方扩张的直接产物。山东益都苏埠屯两座中字型大墓,可能是商代东土方国蒲姑国君的墓葬,从族徽铭记知道,亚醜系商代王族的一支。以山东平阴朱家桥和邹县、滕县一带为代表的商代遗存,可能是商代东土另外一个重要方国商奄的遗存。蒲姑和商奄都应纳入商文化亚区,是商王室向东扩张的重要据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