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9)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卢连成 参加讨论

有关夏家店文化族属的推测有几种论说:东夷族,肃慎,燕亳,伯夷、叔齐孤竹国,先燕,荤粥,东胡,山戎等。以上诸说并没有定论,这仍是一个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分布地域除覆盖夏家店下层文化区域外,并有拓展,北界已越过西拉木伦河,东界在努鲁儿虎山东麓,包括辽西建平大凌河上游一线,南界也越过燕山至冀北滦河上游流域承德一带,西界尚不清楚。典型遗址和墓葬有夏家店、蜘蛛山、宁城南山根、林西大井铜矿、赤峰红山后、龙头山、敖汉旗周家地、翁牛特旗大泡子等。文化区主要分布在热河山地一带。
    根据目前资料,赤峰布克腾旗龙头山遗址可以视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北部类型,也是年代较早的类型。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流域曾经是夏家店上层文化的中心地区,并由北向南发展。凌河类型位于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区的南部,可视为南部类型。南山根类型分布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区的中部偏西南地区,可视为中部类型。
    过去,一般认为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年代,上限可以早到西周早中期,下限可能晚到战国,现在根据龙头山遗址的发掘和类型的确立,可以把这类遗存的上限推到晚商的纪年。
    夏家店上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就陶器特征观察,基本属于红褐陶系统,陶色不均,陶质粗糙,火候较低,皆为手制,多素面磨光,以鬲、鼎、罐、瓿、豆、盆为主,炊器多有式双环耳,其中筒状鬲和鼓腹鬲、锥足鼎最富特点。
    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使用已十分普遍,多系兵器和马具,以銎柄式直刃和曲刃青铜短剑、肩形铜斧、动物铜牌、头盔、各式马具见长,这些器物极具草原游牧文化特色。
    夏家店上层文化已发掘百余座墓葬,墓葬多在遗址附近,长方形竖穴,多东西向,以石板或石块垒砌最有特点。墓葬已明显有贫富、等级差异。南山根M101和M102石椁墓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最重要的两座墓葬。M101是一座典型的石椁墓,时代约在西周晚期或春秋初期。墓中出土青铜器达500余件,其中青铜容器有鼎、簋、簠、鬲、瓿、杯、豆形器及双联罐,兵器和用具有剑、戈、矛、刀、盾、盔、镜等,车马器数量较多。这座墓葬的主人地位较高。墓中随葬器物基本分为三组。第一组是具有本地区夏家店上层文化特征的器群。第二组是具有中原周文化特征的铜器,以青铜礼器鼎、簋、簠和青铜兵器长胡直内戈及矛为代表,第三组是具有邻近地区如辽西魏营子类型的青铜器物。这种情况表现夏家店上层文化,既同中原地区的西周文化又同邻近地区其它族属的青铜文化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M102的年代和M101相近,墓中出土刻纹骨板,是一件罕见的文物。骨板刻纹内容是以两驾马车、射手、狗和鹿组成的画面,刻划风格颇类蒙古高原地区同类岩画的图像。这块骨板进一步确认夏家店上层文化属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系统。当时,在北方草原地区,可能已普遍使用马车,不仅用于狩猎,而且还用于战争。
    进入西周纪年以后,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的生态环境逐渐干寒,气候的变化,引起农业经济的萎缩,草原游牧经济在这里逐渐形成。商末周初,中原地区经历了王朝更迭的政治动乱,相对而言,商末在北方的势力逐渐退缩。与此同时,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夏家店上层文化日益强大。为满足游牧经济对牧场的需求,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夏家店上层文化逐渐向南扩张,并和内蒙古西部和内蒙古东部其它从事畜牧经济的部族相互融合,在燕山以北,形成了一条绵延千里的文化带,同燕山以南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中原青铜文化集团对峙、抗衡。战国以来修茸的长城,成为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人为的分隔线。
    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源头并不清楚。一些学者以为夏家店上层文化是由夏家店下层文化经龙头山类型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商代晚期分别被魏营子类型和围坊三期文化代替。魏营子类型主要分布于原药王庙类型范围,围坊三期文化主要分布在原大沱头类型和壶流河类型范围。魏营子类型和围坊三期文化虽然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某些继承关系,但整个面貌又有明显不同。魏营子类型在西周中期以后逐渐演变为夏家店上层文化。围坊三期文化在西周逐步与周文化融合而成早期燕文化。
    从分布地域和延续年代上分析,夏家店上层文化的族属可能与《史记》中记载的山戎有关。
    西北地区青铜文化主要是指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青铜文化。这里,地处中国境内黄土高原的西缘,西南连接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北面有腾格里沙漠,东面,高峻险阻的六盘山、秦岭使其和中原地区阻隔,形成了和中原地区截然不同的生态环境。冰川期后的暧湿环境,使甘青地区的高原和谷地孕育了极为发达的彩陶文化,夏商时期,这些新石器时代文化相继发展衍变成甘青地区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火烧沟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青铜文化类型,它们都对中原地区商、周王朝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火烧沟文化又称四坝文化,最初发现于山丹县四坝滩,是西北地区时代较早、极富特征的一种青铜文化。1976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墓葬312座,随后又在酒泉县干骨崖、民乐县东灰山等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火烧沟文化内涵基本被揭示。
    火烧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东界可到山丹、武威,西界延伸到安西的疏勒河南岸,南抵祁连山北麓,北至巴丹吉林沙漠的西南缘。已发掘这一时期的墓葬达600余座。墓葬形制大部分为偏洞式墓,墓东西向,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青铜器在火烧沟文化墓葬中普遍发现,铜器以模铸为主,青铜、红铜均有。器类以小型用具、工具和兵器居多,有斧、镢、镰、凿、刀、匕首、矛、镞、锥、针、泡、钏、管、锤、镜形物等,这是甘肃境内发现早期铜器最多的一种遗存。个别墓葬中还出土有金银装饰品。火烧沟墓葬中普遍殉牲,发现有狗、猪、牛、马、羊的骨骼,部分墓还发现殉人和以人作祭牲的现象。火烧沟文化的墓葬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等级差异,其中一件多范合铸的权标头,体现出部落首长的高贵身份和权威。
    火烧沟文化被划分为五期,以火烧沟墓地为代表,是火烧文化上行发展的阶段,以干骨崖墓地为代表,是火烧沟文化下行衰落的阶段,根据碳十四的数据,火烧沟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形成,约在公元前1600年逐渐衰落下去。
    火烧沟遗址发现有石锄和石磨盘及大量农业生产工具,同时发现炭化的麦粒和大量的栗粒,这表明火烧沟文化是以定居农业为主,并兼营畜牧业的多种经济。墓葬中普遍发现的海贝、松绿石、玛瑙珠,表明当时已有广泛的交换。
    火烧沟文化的墓葬形制大部分为偏洞式墓葬,这种特殊的墓葬形制是由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发展而来。火烧沟文化的陶器以彩陶为主,陶器纹饰风格明显承袭马厂类型,有不少器类则接近齐家文化皇娘娘台类型。这些迹像表明,火烧沟文化可能来源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明显受到齐家文化晚期遗存和来自西部中亚地区早期青铜文化的强烈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