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商代社会疆域地理的政治架构与周边地区青铜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卢连成 参加讨论

寺洼文化的遗存大多数分布在渭水、泾水、白龙江流域的山谷台地,比之关中平原,这里的自然地理条件并不优越。而在这样广阔的地域,错综变化的生态环境中长期生存的民族,应该是潜力很大,具有顽强活力的民族。寺洼文化遗存所代表的民族,可能就是史籍文献中记载的羌戎。他们之中的一些部族已经和周人融为一体。在与商人的长期斗争中,羌戎民族和周人结成了可靠的同盟,陕甘地区广阔的地域,成为周人稳固的后方基地。周人对商人斗争的胜利,实质上是姬姜部族和西土部族联盟的胜利。
    先周文化的研究与陕西地区商文化紧密相关。西安老牛坡、铜川、耀县北村、华县南沙村、扶风白家窑、益家堡、岐山京当、王家嘴及其它地点商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这些资料使我们确知,商文化曾经长期居留在关中地区。一方面,商王朝向关中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和殖民活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阻碍和抑制了先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具有较高文明程度的商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影响较为后进的周文化,可以这样说,先周文明的产生及其外部动力是关中地区的商文化。
    商文化在陕西地区的活动,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相当于二里岗下层、上层至殷墟一期遗存所代表的商文化。典型遗址有华县南沙村、耀县北村、西安老牛坡商代早期遗存,其文化内涵和偃师、郑州商城基本相同。这一时期,以豫西河洛地区为根据地,商文化急骤西进,迅速席卷关中地区。商人势力进入关中,从渭水为界,分南北两路并进。北路由铜川、耀县经淳化、礼泉至扶风、岐山。南路由华县至蓝田、西安、户县。根据扶风白家窑、岐山京当所发现的商代遗存,可知至迟在殷墟一期阶段,周原已被商势力覆盖。除宝鸡西部外,关中地区几乎全为商文化占据。第一阶段是商文化活动的全盛时期。目前,在水东岸至华县的广大地区,没有发现周人这一时期活动所留下的遗迹。
    第二阶段,相当于殷墟二、三期遗存所代表的商文化。典型遗址有西安老牛坡商代晚期遗存、礼泉朱马嘴、扶风美阳、益家堡遗址。上述遗址的文化面貌已与安阳殷墟所代表的典型的晚商文化有较大的差异,表现出许多明显的地方特点。近年来,在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发现一些先周遗址和墓址,时代与第二阶段关中地区的商文化遗存基本同时,或略有先后。典型遗址有武功郑家坡、柴家嘴、南石灰店子先周早期遗存,以及扶风刘家先周墓地。这一时期,商周两种力量在岐山、扶风、武功一带已经开始接触,相互交错,互有消长。殷墟出土的武丁时期的卜辞,也记载了关中地区商周两种势力互相争斗、相互联合,周人对商人时叛时服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第三阶段,相当于殷墟四期遗存所代表的商文化。这类遗址在关中西部已基本不见。1978年,在距离老牛坡不远的袁家崖村发现一座商墓,铜器组合是一觚一爵,陶器有鬲、罐、簋、尊。袁家崖墓葬的器类和组合与丰镐地区先周墓葬有一定差异,同时也与典型的殷墓不同。这座墓葬的时代约在帝乙、帝辛之时。袁家崖墓葬区是老牛坡商代遗址的组成部分,老牛坡商代遗址的下限应该就是袁家崖商墓所代表的年代。这一时期,商文化势力锐减,已退缩至渭水南岸,西安以东至渭南较为狭窄地区。第三阶段是陕西地区商文化的衰败阶段。商文化退缩和衰败的直接原因同关中地区先周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急骤发展相关。这时,关中平原的广大区域,沿渭水及其支流水、水、泾水、漆水、乃至沣水流域都发现先周文化的遗存。据史籍记载,周人势力此时已东出潼关,进入豫西地区,越黄河进入山西,陕、甘、晋、豫部分地区已为周人所据,周灭商态势已基本形成。
    陕西地区的商文化对先周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迄今所见先周墓葬和遗址中出土的青铜礼器,从器类、形态、纹饰到冶铸工艺,都和商代铜器保持了较多的一致性,以致两者之间很难区界、划分。先周文化的陶器和兵器与典型的商文化有较大差别,但其中仍有相当数量的器类源于商器或受其影响而成。玉器的加工和制作也明显打上商文化的烙印。关中地区许多先周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墓葬都带有腰坑,这种葬俗也来源于商文化。认真研究陕西地区商文化和先周文化的内涵,可以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相同、相似的文化特征,尤其在殷墟二、三期以后,关中地区的商文化和先周文化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
    历史上的陕甘地区一直是多民族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孕育、产生、发展起来的先周文化,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必然是十分丰富和多姿多彩的。所以,认识和探索先周文化,也必须是多层次、多网络和富有立体感的。如果把先周文化理解为姬周部族的文化,仅仅只探索某种器类,例如一种陶鬲的演变轨迹,以此来勾画先周文化的面貌,可能会出现某种偏差。还有一种倾向,一些长期从事陕西地区考古工作的研究者,很希望能在关中地区找出自陕西龙山文化到先周文化,一脉相承,持续不断的考古文化发展序列,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忽略了某些重要的空缺环节,所以,在同一地区内,这种密闭的直线条的考古文化序列,就可能带有某种人为的构想,多少会偏离真正的、复杂而又深邃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20世纪左右,活动在黄河流域的许多部族都经历着重大的变动。在这段时间内,进入关中平原定居的不会是一个民族或部族,而是有多个民族或部族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兴旺、衰亡、迁徙、流动、分裂、融合。先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在这种特定的时空领域中找出这些民族或部族生息繁衍、发展变化的轨迹,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内在力量的外部动力,并研究它们与先周文化形成的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