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秦币探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何清谷 参加讨论

关于秦代半两钱的重量,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古今注》云:“秦钱半两,径一寸二分,重十二铢。”据关汉亨推算,秦标准尺合今制0.231米,钱径一寸二分相当于2.8厘米,不够标准半两钱的钱径,属于中型半两钱。〔30〕秦始皇统一货币时铸的标准半两钱,根据目前出土资料可概括出以下特征:(1)钱重半两,即12铢,合今7.8克,一般在8克左右,钱径在3厘米以上;(2)钱文属秦小篆,字形宽博, 笔划方折规范;(3)制作较精整,周边流铜已经修磨。 汉初统治者一再说“秦钱重难用”,就指的这种标准半两钱。这种钱销一枚可以改铸轻钱数枚,所以被后来的官方和盗铸者大量销毁,留存下来的很少。我们只能沙里淘金,拣选数例:
    在咸阳秦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出土窖藏半两钱460余枚。 其中3.5厘米的大型半两钱330枚,钱重均在8克左右, 完全符合标准半两钱的特征。
    山西河津县东辛封村出土一罐半两钱,现存650枚。其中3枚半两钱,制作颇精整,钱径3.4厘米以上,“半”字肩部宽阔曲折, 竖笔甚长,称为“长肩半两”,与咸阳长陵车站出土的“长肩半两”相类。
    四川茂汶县秦末墓,出土有大、中、小各式半两钱,其中一枚大型半两直径3.56厘米,枚重8.3克,制作较整齐, 与长陵车站出土的大型半两钱相类。〔31〕
    陕西岐山县京当乡礼村出土一陶罐半两钱,约计2560余枚。各钱大小轻重不一,其中有钱径3~3.5厘米,枚重8克左右, 与标准半两重量一致。
    岐山县博物馆藏铜质半两钱范两件。钱范呈铲状,范体长方形。范面铸钱模6枚,分二竖行排列,每行3枚,钱径3.2厘米。 钱文“半两”阴文,笔划尽取方折。主浇道位于上端,每个钱模之间有支槽相通,属于“分流直铸式”钱范。〔32〕其地为秦美阳县,可能是秦始皇时委托其县铸钱的钱范。
    六国的货币都被收缴化铜。如在秦咸阳宫遗址西南的长陵车站附近,发现一窖铜料块和破碎铜器,其中有战国时期各国货币15种。计有“安邑二釿”、“梁充釿当寽”、“梁正尚金当寽”、“殊布当圻”、平首方肩方足小布、“齐法化”刀、郾刀、尖首刀、古刀、 蚁鼻钱等140枚。虽有半两钱三枚,但质地轻薄,显系回收废币。这些货币与其他铜料混杂一起,放在一个陶釜内外,当是准备回炉化铜之物。该遗址属秦代。〔33〕
    秦统一货币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统一战争中,每占领一地,同时就把秦国的货币推广到占领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运用中央集权的力量,重申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制钱,推行到全国各地,实现了中国古代铜铸币形状钱文的第一次统一。当时做得很认真,从出土的实物看,秦半两钱分布的地区,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山东、江苏,北达内蒙古,南抵广州市,东北见于辽东半岛,西南伸进大渡河上游〔34〕。这说明半两钱的流通已遍及全国,边远地区概莫能外。
    秦始皇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一样,有重大历史意义。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
    四、秦二世“复行钱”--秦币的衰落
    《史记·六国年表》:“(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帝之会稽、琅邪,还至沙丘崩。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杀蒙恬,道九原入。复行钱。”
    过去不少学者认为“复行钱”是秦始皇所为,根据就是这件事写在始皇帝名下。其实,《史记》年表中系事的体例是按事件发生先后排列的,“复行钱”显然是秦始皇死后二三个月的事,为秦二世所行。秦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十月始皇出游,十一月过云梦,后上会稽,北至琅邪;大约六月至平原津而病,七月崩于沙丘平台;赵高主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遣使杀蒙恬;大约八月从九原经直道至咸阳;九月,葬始皇于郦山;“复行钱”只能是秦二世在葬始皇时或稍后下的诏令。
    对“复行钱”的理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就是国家开始掌握铸币权,但从秦惠王“初行钱”始,国家掌握铸币权已百余年,何须二世为之!倘二世才想到掌握铸币权,当时秦王朝已危机四伏,大厦将倾,即使真有这样的法令也行不通。那就等于说,秦统治者始终没有掌握铸币权,这难道符合事实吗?还有一种看法,陈直《史记新证》:“此云二世复行钱,中间必脱有废行钱的记载。”日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亦云:“行钱之初自惠文,以来中间不闻废钱,何云复行。”我以为“复行钱”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国家重申发行货币的法令,此法令不须在“废行钱”之后颁布。事实是自惠文王铸行半两钱以来,轻重大小虽时有变化,但由国家铸行从未中断,那能有“废行钱”或“废钱”的法令。吾友郭志坤认为“复行钱并非照搬原来的钱版,而是重新改铸新钱”。〔35〕此说有据。当时二世要以空前的盛况埋葬秦始皇,以巩固其继承人的地位。但由于秦始皇晚年连续大肆兴作,积蓄消耗殆尽,国库空虚,财政困难,要对付极端铺张的丧事钱不够用。如果按以前“重如其文”的钱范铸钱,铜料不足,钱重难铸,只得另造钱范,变换版式,改铸轻钱,实际是用通货贬值的办法,搜刮民财。当时的通货贬值就是铸造不足值的半两钱,以代替足值的半两钱,钱文面值不变而金属含量大减,作为官府增加财政收入的手段。这种轻钱百姓不接受,流通有困难,故要重申行钱法令,说明这种减重钱也是国家所铸,与以前的半两钱币值一样,都受国家法律保护,不许百姓拒绝使用。
    秦二世“复行钱”以后的半两钱,体积明显较前轻小。如从始皇陵T2出土的半两钱,直径2.7厘米,重4.1克,〔36〕合秦制6铢稍强。 始皇陵北鱼池村遗址出土的半两钱,直径在2.6至2.8厘米之间,重量在2.2至3.8克之间,合秦制3.3至5.7铢。〔37〕这些钱例较秦统一不久铸的标准钱,均减轻一半左右,但钱型较整齐,钱文小篆,字形稍长,当属官钱,可能是二世所铸。
    与此基本相合的钱范也有发现。临潼县油王村秦代芷阳遗址手工业作坊区,出土一件铜质半两钱范,主浇道两侧排列半两钱模14枚,钱径2.7厘米。〔38〕在秦始皇陵东2.5公里处,发现秦铸钱作坊遗址,有两件铜质半两钱范: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2枚,钱径2.8厘米; 一件内有半两钱模14枚,钱径2.6厘米。〔39〕钱径均比以前标准钱范显著变小,而与始皇陵T2和鱼池遗址出土的半两钱大小相近。说明此钱范属于秦代晚期遗物,有可能是秦二世“复行钱”后的钱范。
    秦二世即位刚一年就爆发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天下大乱,私铸蜂起。于是制作粗劣,穿孔较大,钱径不到2厘米,重不足2克的小半两,亦称“秦榆荚钱”也出现于市场〔40〕。可见一国之货币可以反映国力之盛衰。“复行钱”是秦王朝行将倾覆时采取的应急措施,敲响了“半两钱”走向衰落的丧钟。秦末货币的严重减重变质,与秦王朝的衰亡是同步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