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下历史教学的三个不足与改进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刘鸿武 参加讨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多被分成中国史与世界史两大部分,大学历史系里的教师队伍,也因此大体上分成两拨子人,一拨是教学中国史的,一拨是教学世界史的。大体上,中国史与世界史各占一半,有的大学可能中国史还略多一些。这种“中国与世界的两分”的做法,不仅在史学专业中如此,在文学、哲学甚或政治学、经济学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如文学专业的课程就大体上分成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两大部分,哲学专业中也大体如此。然而,这种将“中国与世界两分”的做法,虽然在教学管理与课程安排上便利可行,但在学生知识结构与学术眼界的养成上,却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世界史”或者“外国史”的认知不全面,往往将欧美史、西方史等同于世界史或外国史,忽视非西方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的教学。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家的大学世界史或外国史教学中,西方史或欧美史课程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而广阔的非西方史、亚非拉史的课程所占比重很低。比如,今天全国几百所大学历史系,开设了非洲、拉美、中东地区史与国别史的大学微乎其微,今天虽然国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战略,但我们大学历史学专业中涉及一带一路沿线一百来个国家的区域史、专题史、国别史、语言文化与宗教民族问题的教学与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因而当国家要推进与亚非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方位合作的时候,我们国家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显得极为匮乏。长期以来在“中西二元史观”的影响下,人们所说的“中外历史比较”,其实说的不过是“中西历史比较”,所做的“中外文化研究”,其实是在做“中西文化研究”,可谓是“言必称希腊”、“言必称欧美”。这样一种对世界历史的认知,显然是不利于我们的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对于世界历史的整体看法与理解把握的。
    其次,是对“中国史”的认知不全面,往往将“汉族史”或“内地汉族史”等同于“中国史”,忽视中国广阔边疆史、各区域各少数民族史的教学。长期以来,受“中原汉民族正统史观”的影响,中国史教学中,人们往往多用“中原史”或“汉族史”代替了“整个中国史”。本来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一个56个民族组成的共和国,但习惯上人们讲到“中国学”或“国学”,则对中原内地汉民族以外的各少数民族关注甚少,因而人们倡导和推进的“国学”,很大程度上其实多是“汉学”或“儒学”。总体上看,目前中国大学的历史系课程体系中,讲授中原正统王朝历史沿革“正史”一直占居绝对主导地位,而对广阔边疆地域的中国各少数民族史、各地方民族王朝历史却涉及很少。我们看现在中国大学中的历史系课程,能开设出系统完整的边疆史、民族史的学校很少,特别是那些国家重点建设的位于京津沪或沿海大都市的所谓“985”与“211”高校,虽然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应具有整个国家的整体眼光与全局布局,但在其中国史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中,能讲授中国边疆各少数民族民族族别史、边疆地区史的教授可谓凤毛麟角,只是在那些专业化的少数民族大学中,才有专门的师资可以开设出系列化的边疆民族地区的课程。但这样的边疆史、少数民族史成为了一个单独的部分,没有有机地融合到一个完整的中国史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中。这显然不利于培养我们的年轻一代学生对于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的全面把握与认识。
    第三,是大学历史教学体系中对于地方史志教学的忽视,缺乏乡土文化教育熏陶。历史本是人的生活,是人思乡忆旧、感怀家园的情感世界,它本身一定要有浓浓的家国情怀与故土意识,但目前我们的历史学教学,却严重缺乏这样的精神塑造功能,这与我们长期冷落忽视了地方知识、本土文化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在快速工业化都市化的今天,中国人似乎正走在一条“背井离乡”的精神飘浮路上。那些安顿心灵、抚慰乡愁的本土知识与民间生活,越来越消失于快速的都市化进程中。我们看今天中国的大学,大体上被分成“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两大类,前者如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建设的“985”、“211”高校,一般被称为中央高校,另一类则是非“985”、“211”的高校,一般被称为地方性高校,如省属高校、地市级高校等。但实际上,无论是中央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其实都是位于某个地方的“地方高校”,如位于北京,或位于天津,或位于上海,总之是位于某个“地方”有一块它生长的“那一方水土”,但这些高校往往都忽视对于自己所在“那个区域和那个地方”的本土性知识教学与乡土文化学习。比如,一个在北京高校的学生,那怕是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学了几年历史,其实对于北京的地方历史、对于北京的传统乡土文化,知道得也很少。
    乡土意识,家国情怀,世界心胸,都是青年学子养成完整精神人生的基本要素。拥有开阔的世界眼光,真挚的家国情怀,温馨的乡土观念,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一方水土那一方人”,怀有一份温情、感恩与敬意,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应该具有的知识体系与心理结构,它会给我们年轻学生一个立体的、多维的、丰富而全面的人格教育与健全心胸,也是我们的大学历史学专业可能培养出全球化时代优秀合格的历史学工作者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们高校的历史学教学体系与课程体系,并不利于中国年轻一代学生正确认知世界和中国的全貌,不能形成与真正图景相适应的完整意义上的“中国观”与“世界观”,缺乏乡土文化教育,缺乏对本土历史的认知,也无助于年轻一代形成健全的世界眼光与家国情怀。
    今天的中国,正在快速地参与、融入甚至引领这个变化中的世界,而自己数千年来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也在快速变化着。我们的未来能否走得更稳、更好、更有方向感,是需要一些更战略性前瞻性的思考与把握的。在此背景下,就历史教学而言,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积极的举措来克服上述缺陷。
    第一,努力贯通中国史与世界史,将中国史放置到世界史的背景上来讲授,从中国史的视野上来讲授世界史,讲清楚中国史与世界史的关系,让年轻一代养成融通中外、贯通古今的心胸志向。
    第二,在世界史课程体系中大大增加非西方世界史、亚非拉史的教学内容,尤其是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史教学以适应国家发展战略,以此培养年轻一代对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观念与世界视野。
    第三,在所有大学的中国史课程教学体系中大大加强中国边疆区域史、各少数民族史的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年轻一代的中华民族国家整体观念与全局意识。
    第四,在所有高校的史学教育与通识教育中都加强对大学所在区域的地方史、乡土文化的教学,重视对本土知识的整理与教学,重视民俗生活世界的守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乡土观念与家国情怀;
    第五,推进世界历史学科的国际化进程,重视对象国小语种学习,创造条件增加世界史专业学生的海外实习与田野调查实践活动,以培养年轻一代未来适应在全球范围内生存发展及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人民共同生活的多元文化适应能力。
    (刘鸿武: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