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伊斯兰传统文明的基本特征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轨迹(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哈全安 参加讨论

现代伊斯兰主义存在于中东的诸多地区,埃及和南亚则是现代伊斯兰主义的重要发源地。早在1926年,印度的穆斯林学者阿布·阿拉·毛杜迪首倡现代伊斯兰主义的革命原则和暴力倾向,宣称伊斯兰教是革命的意识形态和革命的实践,其宗旨是摧毁当今世界的社会秩序而代之以崭新的社会秩序。继赛义德·毛杜迪之后,埃及人哈桑·班纳和赛义德·库特布相继阐述的现代伊斯兰主义思想提供了否定极权政治的理论基础,穆斯林兄弟会的宗教政治实践构成埃及现代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外在形式。穆斯林兄弟会的社会基础是处于政治舞台边缘地带的下层民众,支持者遍及城市和乡村。1970年纳赛尔去世以后,极权政治在埃及出现衰落的征兆。与此同时,国家资本主义向自由资本主义的演进,导致贫富分化明显加剧,下层民众的不满情绪日趋高涨,伊斯兰教反对贫富不均和倡导社会平等的信仰原则随之广泛传播。宗教政治挑战世俗政治抑或所谓的宗教对抗国家,成为萨达特时代埃及政治的突出现象。以安拉的统治取代当代“法老”的统治以及实践《古兰经》的信仰原则和重建先知时代的神权秩序,则是穆斯林兄弟会挑战现存政治秩序的基本纲领。萨达特时代,穆斯林兄弟会的主流派别坚持温和的政治立场,致力于政党政治、选举政治和议会政治作为角逐权力的基本手段。80年代,穆巴拉克政权亦与穆斯林兄弟会保持合作的关系。1984年,穆斯林兄弟会与新华夫脱党组成竞选联盟,获得议会450个席位的57席。1987年,穆斯林兄弟会与工党、自由党组成竞选联盟,获得议会的60个席位,其中穆斯林兄弟会成员获得37席,成为议会中最大的反对派。(21) 进入90年代,穆斯林兄弟会逐渐由温和的政治反对派演变为激进的政治反对派,其与埃及政府的关系逐渐恶化。
    现代伊斯兰主义自70年代在伊朗的广泛传播,根源于巴列维王朝极权政治的社会现实和现代化进程的客观需要,标志着崭新的政治文化借助于宗教的形式初露端倪。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杰出理论家阿里·沙里亚蒂主张摒弃教界传统理论,回归经训的道路,恢复先知穆罕默德时代伊斯兰教的本来面目,实现安拉与人民的原则,建立平等和民主的秩序。阿里·沙里亚蒂声称:“真正的伊斯兰教是追求公正、平等和根除贫困的宗教……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和进步的伊斯兰教。”(22) 霍梅尼认为,现存的世俗政治与经训阐述的原旨教义不符,巴列维王朝的君主制度背离早期伊斯兰教的历史实践,而“伊斯兰教与君主制的全部观念存在根本的对立”。(23) 霍梅尼声称:伊斯兰政府不是专制的政府,而是立宪和法治的政府。“我们的义务是拯救被剥夺者和被虐待者。我们有责任帮助被虐待者和与压迫者进行斗争。”(24) 1979年巴列维王朝的覆灭,标志着君主独裁的政治制度退出伊朗的历史舞台;伊斯兰革命的胜利和所谓的“头巾取代王冠”,为伊朗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历史实践充分证明,巴列维时代深刻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对抗从根本上改变了伊朗教俗关系的传统模式,什叶派伊斯兰教由麻痹人民的精神鸦片转变为民众反抗的政治武器和“被压迫生灵的叹息”,进而由捍卫传统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转变为倡导现代社会秩序的意识形态。
    自80年代开始,伊斯兰复兴运动在土耳其趋于高涨,现代伊斯兰主义成为土耳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政治要素和政治力量。始建于1983年的“繁荣党”作为土耳其最重要的伊斯兰主义政党,反对国家控制宗教的政治框架,强调自由民主的政治原则,主张建立公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秩序,保护劳动者的福利和权益,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地区发展的平衡,在下层民众中影响广泛。统治模式决定反抗模式。伊朗巴列维国王时期独裁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氛围,导致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之间矛盾对抗的暴力形式和激进倾向。相比之下,由于多党制的政治体制和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宗教政治与世俗政治的权力角逐在土耳其并未表现为尖锐的对抗和激烈的冲突,尤其是没有形成否定现存政治秩序和重建伊斯兰政体的政治纲领。1995年,“繁荣党”在议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土耳其的第一大政党。宗教政党与世俗政党的广泛合作,构成土耳其政党政治与政治生活的明显特征。
    注释:
    ① 《古兰经》,马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3:109,19:40。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73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91页。
    ④ Nizam al-Mulk, Siyasat Nama, London, 1978, p. 28.
    ⑤ 《古兰经》,3:73,3:112。
    ⑥ J. Wellhausen, The Arab Kingdom and Its Fall, London, 1973, p. 562.
    ⑦ Abu Yusuf, Kitab al-Kharaj, Cairo, 1933, p.9.
    ⑧ A. K. S. Lambton, State and Government in the Medieval Islam, Oxford, 1985, p.44.
    ⑨ 吴云贵、周燮藩:《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⑩ K. H. Karpat, Social Change and Politics in Turkey, Leiden,1973, p. 4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