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是怎样夺取制海权的?(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 翟云瑞/曲传林 参加讨论


    在日俄战争中,沙皇俄国在一系列的海战中的失败,海军力量几乎全军覆没,丧失了整个战争的制海权。其主要原因是:
    第一,俄国海军的装备和技术落后。俄国的舰队像古老沙皇体制一样的古老陈旧,太平洋分舰队无论在数量上和装备上都比日本联合舰队为弱。俄国多是一些陈旧的舰只,航速慢,战斗性能弱。在速度上日本的舰只多为十八节左右,而俄国的多为十四、五节。在装甲面积上,俄国军舰两舷的装甲面积,只等于日本同类舰只的一半。在武器装备战术性能上,俄舰大炮仰角不超过十七度,使火炮的射程大大缩短,如十二时口径炮射程为八十链,而日本射程为一百二十链,六吋口径大炮,俄国射程为六十链,而日本射程为八十链。同时,俄国的大炮上还没有远射瞄准器,俄国的炮弹比日本炮弹轻20%,这表明在远距离射程中,它们的穿甲能力弱。拿对马海战来说:“俄国人每分钟发射一百三十四发炮弹,共重两万磅,而日本人则是三百六十发,共重五万三千磅。此外,由于俄国的炮弹平均仅含有十五磅硝棉炸药,而日本炮弹则含有一百零五磅下濑火药,这样的话,爆炸力的实际差别就是一与十五之比,或五百磅与七千五百磅之比。”⑩这是沙皇制度下经济与技术上落后在军事上的具体表现。它是俄国失败的濑主要原因。
    第二。俄国太平洋分舰队的军事统帅无能,在军事战略和战术指挥上均有失误。由于俄国沙皇制度在政治上的腐朽,“任人唯亲”,许多海军将领都是一些无能之辈。他们在战术上采取了消极避战的方针,这是俄国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日俄战争参加者格鲁列夫上校在回忆录中写道:“一切的不幸都是由于我们在整个战争时期从未想到过要施行打击,而永远只是防御所已遭受的打击。……只迷恋于消极的防御”。(11)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自马卡洛夫到任后,曾采取了积极主动的进攻策略,经常率领舰队出海作战,造成了对日本联合舰队和海上运输线的威慑力量。马卡洛夫阵亡后,太平洋舰队司令一度由远东总督海军上将阿列克塞耶夫代管,而总督本身脱离舰队,只是命令舰队消极防御,放弃了战争的主动权。继总督之后的是原太平洋分舰队参谋长维特格甫梯代司令,他更是一个昏庸之辈。沙皇的宠臣第二太平洋舰队司令罗哲斯特文斯基,毫无作战实践经验,且又是个胆小鬼,临近对马海战时,他还向彼得堡发报,以自己身体不佳为由想辞去舰队司令的职务,这确如列宁在《旅顺口的陷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将军们和统帅们原来都是些庸碌无能之辈,”(12)
    第三,人民群众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俄国海军士兵对沙皇专制制度不满,士气低落,是俄国海军失败的重要原因。当金州、旅顺战事危机时,库罗帕特金为了鼓午士气,送去了几车厢十字架和小神像,士兵们沉痛地说:“日本人用炮弹来打我们,而我们却用神像去打他们”。相反,日本人的战前动员比较充分,传统的“武士道”精神驱使他们去充当炮灰。库罗帕特金在总结日本胜利的原因时说:“……当战争在我国不受欢迎也不为人们所理解时,日本全国的男子都一致热情地响应号召,拿起武器。由于儿子因健康原因被拒绝参军而母亲自杀的事是不乏其例的。发出一个征求志愿敢死队的号召,就会有数百人准备面临必死。许多军官和士兵在开赴前线之前都为自己举行了葬礼,表示要为国捐驱,作战开始时被俘虏的就自杀”。并说:“概括地说,我们低估了它的力量(指日本),尤其是他的精神力量,而过于轻率地开始了战争”。(12)
    总之,沙皇俄国在日俄战争一系列海战中的失利,制海权的丧失,完全是由于俄国经济落后和专制制度的腐朽所造成的。它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都落后于年轻的、后来居上的日本帝国主义,这是俄国海军失败,以及陆军乃至整个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而俄国太平洋分舰队在日俄海战中的失利和制海权的丧失,以及第二太平洋舰队的覆没给日俄战争的结局带来重大影响,促成陆军也遭到失败。当然,不论陆军还是海军,其失败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沙皇俄国经济技术的落后和专制的腐朽,这是勿容置疑的。(13)
    注释:
    ①②⑥张容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第182、144、159页。
    ③(日)佐田白茅:《征韩论》,转引自北京师大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上册,第293页。
    ④⑤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卷,第57、58页。
    ⑦《俄国陆海军史》,1913年莫斯科版,第15册,第17页。
    ⑧⑨列宁:《覆灭》,《列宁全集》第8卷,第450、451页。
    ⑩(英)A·S·普里鲍伊:《对马海战》、1936年伦敦版,第386页。转引自(美)米切尔:《俄国与苏联海上力量史》,中译本,第299页。
    (11)(苏)契尔缅斯基:《日俄战争》,中译本,第32-33页。
    (12)(俄)库罗帕特金:《俄国军队与对日战争》,中译本,第123、114页。
    (13)本文所叙史实,主要参阅:1、佐世保海军功勋表彰会编:《日露海战史》,明治39年佐世保版;2、(俄)布尔嘎阔夫:《旅顺口》1905年彼得堡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