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1941—1945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由于美国与日本的经济联系,以及两国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争夺和勾结,对日政策构成美国远东政策的中心。而中美关系是不密切的,美国对华政策也不甚积极。大战的爆发,美日交恶,使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对其在华利益及前途的估计大大增高,从而导致美国远东政策中心转向中国,新的对华政策形成。 新的美国对华政策形成于1941-1943年间。概括起来看,有两个方面动因: 第一,为抗击共同敌人,美国决定采取与中国结盟的政策,加强对华各种援助。这是美国从其对日作战的军事战略出发制定的。对于中国战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美国海军上将金看得很清楚:“根据人力地形资源各种条件,欧洲之苏联,应与亚洲之中国,具有同样之价值。是故供给武器,利用中苏地形,使其共同作战,乃吾美最高之战略。”①必须指出,早在欧战爆发之际,美国已制定了先欧后亚的全球战略,远东只被列为防御地带。所以美国的结盟政策与提供援助,目的仅在“维持中国作战”,以牵制百万日军,使美国和其它盟国得以全力夺取欧战胜利。直到欧战大局已定后,美国方面才较多地强调共同作战击败日本。以上,构成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直接目标。 第二,大国政策。其制定着眼于美国在华长远目标。由总统经济顾问劳克林·居里首先提出。罗斯福之所以采纳,是由于他设想,随着日本的最后战败,和英、荷、法老牌殖民主义势力的衰落,亚洲将进入一个政治演变的新阶段。可能会出现两股势力填补真空:从东北亚扩展的苏联势力和在前殖民社会与新殖民社会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政治运动。美国作出的战时决定将影响到非殖民化的步伐,苏联势力的大小,以及可能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亚洲民族主义的性质。虽然罗斯福及其顾问们对这些演变并不绝对反对,但他们决定做到美国在描绘战后亚洲的面貌方面应起主导作用。② 美国在华长远目标有三个方面: 一、高度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的美国需要一个门户开放的、自由主义的亲美中国。早在欧战刚刚爆发之际,对外关系委员会在设计以美国为领导的战后世界新秩序时,就曾得出这样的结论:“美国的‘国家利益’最低限度应包括自由地在英国、远东和整个西半球取得原料和市场。”③美国要利用大战之机排斥日本和其它列强在华权益,就必须在战争进行之际支持、拉拢中国,运用自己强大的经济力量达到目的。 二、中国在亚洲的作用。这一作用是多重的。如果中国成为亲美大国,那么,既可防止宿敌日本东山再起;又可削弱英、法、荷等国在亚洲的势力,改变战前殖民体系,更可防止民族民主革命和与苏联抗衡④,达到一箭三雕的目的。一句话,美国想在战后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亚洲的新秩序。 三、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这是美国建立战后国际组织设想(即后来的联合国)中的一个环节。罗斯福认为国联是软弱的,并相信只有大国才能确保战后和平。既然亚洲要以中国为中心实现稳定,中国就必须属于大国之列⑤。 国务卿赫尔对新的对华政策作了最明确的表述:“对于中国我们有两个目标,第一是有效地进行战争,第二是承认并逐步把中国建成大国,授之与其它三个西方盟国俄国、英国和美国平等的资格,不论战时战后都如此,为的是准备战后组织和在东方建立稳定和繁荣。”⑥在美国的竭力说服下,英、苏先后表示过支持该项政策。 新政策形成前后,美国作出了一系列的积极姿态和努力,如提供经济援助、签定互助协定、放弃治外法权、废除歧视中国的移民法案,在某些场合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等等。军事上更加紧提供武器装备,训练军队,建立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等。并为联合作战成立了中缅印战区,派史迪威将军为总统代表出使中国,任蒋介石军队的参谋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